评  论 Sina. Ads.

   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新闻内容


张晓舟:理性评价霍顿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9日 16:23 南方都市报

    亚运两负伊朗、登喜路杯两负韩国,似乎宣告了霍顿
与传媒“蜜月期”的结束,眼下更有传媒开始点火了。《
球报》的头版头条是:霍顿,你让中国人起了疑心!

    毫无疑问这样的“疑心”会令报纸更好卖,但情绪盖
过了常识和理性。我无意替霍顿挡箭,只是觉得疑心疑得
有些没道理。

    《球报》的观点批评霍顿在李伟峰和李东国双双下场
后,用张然换下李毅,说这个换人是“冒兵家之大韪”是
想“防守求和,点球蒙混”。这位老记的“兵家”逻辑是
中国队若比人家少一个中卫多一个前锋才是想求胜。这样
的“兵家”逻辑未免太可笑。霍顿的问题根本不出在换人
上,而在于中场连结不力,受制于人,在隋东亮体力下降
后换上欠稳重的李彦仍未能使中场有所改观。下半场后半
段在韩国队体力下降后中国队非但没有求和迹象,反而将
李铁上调加强输送,说这是想“点球蒙混”,太过分了吧?

    《球报》这篇文章有的观点我同意,说霍顿对张玉宁
和张效瑞的态度有问题的确一针见血。我也认为,霍顿原
先挑卞军而不用张玉宁令人不可思议,而连列入替补阵容
的机会都不给张效瑞更属刻板。中韩之战最后20分钟,
在韩国队数名中场球员体力急降,而隋东亮也不济之时,
换张效瑞上去冲一下,即使发挥他“太独”的一面,倚借
其速度和个人技术,也完全可能收到奇效,相反,李彦有
勇无谋的失误给了对方反击制胜的良机。

    之所以挑同行的刺,是联想到十强赛大连中卡之战,
全场观众包括不少老记齐呼“换李铁”,戚务生顺从民意
换下李铁,结果“冒兵家之大大韪”导致败局,“换李铁
”的老记事后有的也大言不惭地骂戚务生,就是不先骂骂
自己。批判教练可以,但自己千万不要先露破绽,否则,
你本来合理的批判会变得可疑。

    但我更想说的是,在山雨欲来的“讨霍”声潮来临之
际,请留点常识和理性。

    我的判断是:霍顿给爱抽疯的中国队带来了常识和理
性。首先,他对战术纪律、攻防位置感的强调使中国队变
得比以前稳重;其次,这是个坦荡的绅士,至少没有中国
教练爱诿过于球员的恶习;再有,其临场指挥一直清晰对
路。我认为,霍顿在用谁当主力有过败笔,但在临场换人
上没出过什么错误。以上三条,不知徐根宝和戚务生敢不
敢跳出来向霍师傅叫板?

    迟迟未能粉碎“恐韩”的确是霍顿的失败,但在他手
下,中国队已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惨吞三蛋的惨状。这
就是进步。

    霍顿的确也就是一支英超弱旅(刚刚被曼联狂宰的诺
丁汉森林)的助理教练,确实高不到哪儿去。最突出的问
题在于,迄今为止,霍顿未给中国队带来进攻上的新意,
中国队的进攻技战术套路仍显苍白,而这是足球最难最细
之处。在这一点上,霍顿能否拿出绝活,确实令人有所怀
疑。我曾将霍顿的打法形容为“直来直去”,过于单调,
直上直下,而缺乏纵横交错的灵活变通,这种打法(尤其
是前卫平行站位)高度强调球员的攻守平衡,但同时也多
少忽视了个性鲜明、创造性更强的球员(如申思、张效瑞
)的作用,其结果是防守明显改观而进攻相对滞后。

    假如非要作预言,霍顿仍然可能只是某个过渡人物,
有拨乱反正之功,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温饱,但要奔小康
,他的水平是否够用就难说。假如拉扎罗尼、桑特拉奇在
甲A大获成功,霍顿的地位将大受影响,这一点,他自己
肯定明白。但愿甲A洋帅升级真能水涨船高,而不会闹出
“不合中国国情”或教授教文盲的烂摊子,好歹拉扎罗尼
桑特拉奇他们也要给霍顿添点儿堵。洋帅在中国的竞争将
更加白热化。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