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举行的外籍教练传经会,主讲人是红金龙队的塞哈芬。与舜天主教练廖萨讲课时大发感慨不同,塞哈芬在课上讲的全都是教练业务方面的东西,十分理性。在他的讲课内容里,数据占了很大部分,塞哈芬讲得十分认真,在课上还用到了投影仪。但也许是因为过于理性,他的讲课显得枯燥无味,没有擦出一点火花。
塞哈芬讲课的主题是训练规划,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高水平比赛的统计数据,二是比赛战略,三是以最优化球队效率的眼光观察比赛和球员。但仅第一部分塞哈芬就讲了一个多小时,另外的两部分因此没时间讲了。
塞哈芬这节课讲的就是通过152场高水平比赛得出的数据,其中包括1990年世界杯、1988年欧锦赛和1990年法甲联赛。讲课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了球员在场上的跑动距离、体力分配,以及脉搏次数与血乳酸指数之间的关系,在讲脉搏次数与血乳酸关系的时候,塞哈芬使用了图表,一教练问塞哈芬的这个图表是如何测出来的,塞哈芬解释了半天也没解释清楚。
在讲体力分配的时候,塞哈芬更是用到了一些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极限、最大耗氧量等专业术语,以及血乳酸的产生量与冲刺的关系等,仍使用到了很多数字,比如“一场比赛一名球员有64%是有氧运动,跑动距离为2000到3000米”。此外,塞哈芬还讲到了传球的问题,“一场比赛有75%的传球是短传,15%是中传,10%是长传,短传失误率低,但对对方的威胁小,长传失误率高,但能够制造更多的进攻机会”。另外,塞哈芬讲到的血乳酸的单位等等,都非常生僻,在字典上都查不到,让翻译译起来颇感为难。
塞哈芬讲完课后,记者采访了部分主教练,他们认为,塞哈芬所讲的都是足球教科书上的东西,以前都曾经看到或听到过,没有什么新鲜的。大概是塞哈芬不愿意透露自己真正的战术思想,所以要讲这些“大路货”的东西。(本报记者李华军发自海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