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的欧洲联赛在亚洲球员心中无疑近似于圣地,虽然近些年来,亚洲和“圣地”亲密接触的次数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打动“圣地”的并不是亚洲球员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所有的欧洲老板都在赤裸裸地表示,他们真正看中的是亚洲球员背后那个庞大的亚洲市场。这无疑是亚洲足球人的无奈,或者说是悲哀。
有人曾这样认为,至少比起以前来,亚洲球员的地位在提高,想当年日本的第一球星
三浦知良加盟意甲的热那亚时,不但没有一分钱的转会费而且还让健伍公司倒贴了银子。而现在,欧洲的老板们已经舍得为亚洲球员掏腰包了。不能不承认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以亚洲球员现在的整体素质,要想圆“欧洲梦”,确实只能依靠这种模式。但是,以长远的目标来看,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并不长久,这两年,登陆欧洲的亚洲球员频频遭到“退货”,马明宇、李金羽、李东国、西泽明训,当欧洲人把这些亚洲足坛的骄子们遣送回家时都无奈地说:“原以为这些球员多少还有适应欧洲联赛的能力,但没想到……。”
亚洲球员背后的市场是无形和存在变数的,当欧洲人无法将这种无形化为有形时,他们对亚洲球员的兴趣肯定将逐渐降低,这个时候,亚洲球员要想在欧洲站稳脚跟依靠的将只能是实力。
虽然中田英寿眼下在帕尔玛郁郁寡欢,但谁也不会否认他是亚洲的“旅欧球员”中最成功者。他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欧洲人觊觎的日本市场之上的,实际上,是通过他在佩鲁贾的成功才让欧洲人注意到了日本市场以及亚洲市场的广阔前景。中田英寿的成功可能与他少年之时前往尤文图斯留学这一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这让他在后来能很快地适应意大利足球以及生活环境。
中田英寿的这条路很值得后来者借鉴,其实,多年来澳大利亚的球员走的也是类似的路,由于与英国的“血缘关系”以及在语言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澳大利亚人常常会很“自觉”地将自己有潜力的年轻球员送到英国受训,如今澳大利亚足球的代名词“科维尔”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而对于欧洲的俱乐部来说,他们也更乐意接受这些“半成品”,与亚洲输出的那些“成品”相比较,“半成品”的发展空间更大,在全欧洲化的加工下,他们今后会更适应欧洲足球。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李天天、张晓斌已经分别在德国和英格兰扎下了根,而日本人也一改全体留学到巴西的做法,很多日本少年已经在追随着中田英寿走过的路。
亚洲足球未来的希望将寄托在这些“半成品”球员的身上,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可能欧洲人会从他们身上“剥削”到更多的价值,但作为回报,亚洲足球的地位也会因他们而改变,难道这还不值得吗?篡改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的最后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少年智则亚洲智,少年富则亚洲富,少年强则亚洲强,少年进步则亚洲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亚洲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亚洲雄于地球……。(姜山)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订中国队与世界杯新闻 国脚动态随时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