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情况大体正常,也在人们事先想象的范围之内”,裁委会委员李少锋这样看甲A前六轮的裁判执法,但是,他并不讳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这当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甚至一些人为的插曲,但这并不可怕,也许再过几轮从裁判到球队大家都会慢慢适应过来。”
尽快形成裁判竞争机制
李少锋认为,由于赛制的变动,本以为甲B赛场上引发的判罚争议会比甲A赛场还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甲B打了三轮,并没有出现多少由裁判引起的争端,而甲A却从第二轮第三轮起便问题不断,这恰恰反映出了是原有安排上的原因。众所周知,在没有降级的前提下,今年裁委会安排了一批有发展潜力并且有级别的年轻裁判主持甲A的比赛,这说明中国足协在裁判方面开始具有了一些发展的眼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判罚上的问题,其实就是年轻裁判在能力和经验上尚嫌不足的结果。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总是怕出现争议,总是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也许永远都难以成长,现在中国足协本着大胆使用的考虑把这批新人推上第一线,大家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在李少锋看来,大家也许还忽视了新人亮相的另一个重大意义。他说:“很长时间来,就那么十几名裁判在甲A吹来吹去,试想一下,如果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裁判可以挑起这个大梁,每个人都充满了危机意识,又哪里还用得着人们去喊什么‘黑哨、黑哨’呢?”这的确是一个新思路,与球队推新人可以改变那种少数人奇货可居、甚至卖球为生的现象,是相同的道理。
裁委会应该更大胆
从第二轮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诸如点球改判、红黄牌过多之类的现象,并且在各俱乐部和媒体上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中国足协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但是,李少锋却认为,裁委会的某些决定不必要地受到了外界干扰的影响。
以杨志强为例,在实德与泰达的比赛中,杨志强两度改判让双方球队都相当不满。这场比赛后至今,杨志强再也没有在甲A赛场上露面,对此,李少锋认为:“不管点球该不该判,杨志强在判罚上的反复都表明他经验还不够,但是因此而停到现在都没再出现,说明裁委会还不够大胆,推新人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事实上,停他一轮两轮就行,目的在于让他反思,不要因为出了一次错误就再也不敢用。裁判都是这样,停得越久他越没信心,那样就适得其反了。在这个问题上,孙葆洁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对他的培养上,裁委会始终都在给他机会,哪怕是偶尔出现了较大的失误。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多培养几个孙葆洁?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年轻裁判呢?”
李少锋就此也提到了裁判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个典型问题。他说:“年轻裁判在得到实战机会的同时必须要经常总结和反思,这时候更应该得到一些高水平的裁判的帮助。可是在这方面我们往往会让一些根本自己都没有拿过哨子的人来教他们,试想,自己都没有过实战经验的人又怎么来总结人家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呢?裁委会在这项工作上是应该尽快跟进的。”
一句口号产生误导
六轮执法给俱乐部造成的最大印象便是,裁判们为了管理比赛,为了树立自身的权威,采取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对此,李少锋认为应从两方面去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球队自身应该作出反思。几轮比赛中连续出现了裁判把不服判决的球员或教练罚出场的现象,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服或不满,实际上就反映出了某种心态。“这种心态主要是绝大多数球队认为打客场必定要吃裁判亏的心态。说到底,许多球队清楚自己在主场曾经做过什么,所以认定别人的主场一定也会这么做,这种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原因,但死抱住不放没有任何好处。在今年的形势下就更没有必要,一来新的赛制使裁判更容易做到主客一致,二来对赛场秩序的强调也决定了这种心态会吃更大的亏。”
当然,在一些具体判罚上的确也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李少锋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某些裁判对今年执法尺度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他说:“在今年的执法要求中裁委会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严格执法’,我一直认为,这一提法有误导的可能。事实上,‘严格执法’应该是‘严格按照规则执法’,这省略的四个字就很容易带来误解,理解对了没有问题,但的确有人会把它理解成‘加重处罚’,甚至有裁判开玩笑说‘是不是要严打’,这就是一句口号产生的误导。本来按规则该罚出场就罚出场,该上看台就上看台,但不能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严打严罚。在这方面,裁判自身的确也需要作出调整。”
回过头来说,李少锋表示这一现象其实不用担心,前六轮也就是裁判界和各球队在新形势下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裁委会在第七轮开始前也会有新的尺度出台,问题不会长久存在下去。(刘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