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A打的是“外援牌”,而沈足对外援的倚重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外援引进质量的高低常能左右沈足整个赛季的发展走势,反思历史审评现在,外援的成败沉浮史实乃检验沈足自身缺失的一面镜子。在本赛季沈足仍然要依靠外援打天下,尤其是在锋线组合上,比帅更要费一番心机。
需求锋线乏将的饥渴症结
沈足是甲A球队中最早引进外援的球队。1994年,沈足引进了俄罗斯秃顶前锋萨沙,这在当时的甲A联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沈足战史中亮相的近30名外援中,中前场球员所占比例竟高达70%以上,这是由沈足攻弱守强的内在特征决定的。
与盛产前锋的辽足相比,沈足的锋线人才则倍显凋零,鲜见出色的攻击手。沈足本土球员中,“工兵型”的中后场球员居多,而冲击力强、具有创意思维的前锋、前卫却寥寥无几,这就迫使沈足必须以远水解近渴,对优秀前锋、前卫人员的渴求直到今天依然牵动着沈足的引援神经。体能出色、但门前捕捉战机极差的老萨沙直接导致了沈足1994赛季的降组,而借助赵仁哲、李昌河为代表的“朝鲜三驾马车”之力,沈足在甲B蛰伏三载后,终于在1997赛季重返甲A阵营。1998赛季,巴西球员里贝罗、艾迪瓦多这对“黑风双煞”包办了沈足全年的大半进球,依靠二人出色的发挥,沈足实用却难看的“打了就跑”战术居然也能在甲A阵营中自成一派,即便在沈足风光无限的“涅波时代”,能突善射的前场全能型选手谢尔盖也作用非凡,好前锋能救活一支球队,对锋线人才思贤若渴的沈足尤其如此。
误区用力不均的失衡败笔
由沈足引援的发展历程看,外援的配置问题不可忽视。重庆力帆队风靡一时的“三条洋枪”比坎尼奇、米伦、马克类型有别,比坎的速度、米伦的抢点、马克的冲击力,三人相辅相成配合得相得益彰,相对而言,沈足在引援进程中则走了许多弯路。
例如对里贝罗、艾迪瓦多的引进,尽管二人走位飘忽,攻击犀利,暂时解决了沈足攻击乏力的燃眉之急,但这两位巴西球员个人表现欲甚强,与球队的整体配合有疏离之感。这使得沈足的攻击点一旦被封死,立刻就陷入中后场死缠烂打的混战状态,技战术编排的章法无从谈起,一时的快感是用全队整体进步的牺牲为代价,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敷衍做法极大地延缓了沈足的进步成长,也使一支可塑性极强的希望球队无时无刻不为保级而战,自然而然地沦为起伏不定的甲A三流球队。
时尚三线俱佳的攻击阵型
实践证明,沈足只有引进前中后三线齐整的完备攻击组合,才有望更上一层楼。1997赛季的“朝鲜三驾马车”,1999赛季,谢尔盖、托比组合的遥相呼应,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上赛季,亨利也曾引进了几名球员,但彼此间的配合却很成问题,撒祖、乔治冲击力不足、中场的罗伯特大局观念差,而老托比的状态则日渐下滑,所以尽管亨利的初衷不错,但用人的偏差依然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本赛季,比奇凯依帐下的4名外援特点互补,前场阿方索、阿格布的技术,中场伊戈尔的传球与防守,后防阿莱休的稳健,四人的配合一旦形成默契必将形成沈足新的攻防框架体系,若假设成真堪称沈足之福!
首席记者张松
本新闻为辽沈晚报独家提供给新浪网,其他网站如需转载、改编,需与新浪网直接联系。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