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难道有“上帝之手”?--评沪京战点球风波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22日19:08 新浪体育 |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这肯定是一个“突发事件”,也势必将引起“不休的争议”——在上海国际主场对北京现代一战中,一个点球的判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比赛的进程,甚至改变了比赛的结果。 让我们抛弃所有的杂念和关联——比如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之间的地域观念;比如足球场上谁都有吃亏或者获利的普遍规律,仅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那个点球的判罚做一番分析。
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场面:0:1落后之后,客场作战的北京现代开始由最初的防守状态转入全线进攻,6号隋东亮在对方前场中路将球转移到右边路, 开赛后几乎是第一次压到对方前场助攻的后卫13号徐云龙,在得球后实施了45度的传中,双方球员在点球点附近同时跃起争顶,都没有发上足够的力量,球落向了国际队禁区线前沿的空虚地带。此时,现代队36号外援耶利奇回撤中在身边没有防守球员的情况下起左脚射门,球越过了稠密的人丛,径直飞向了国际队的球门…… 之后的情形便是整个争议的开始——当上海国际奋力化解了对方这一脚射门之后,主裁判王学庆“突然”鸣笛,判罚了点球! 笔者是通过电视转播观看的比赛,我想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当时的感觉只有“诧异”——因为如果你是支持上海国际的人,你一定正在为江津敏捷精彩的扑救叫好;如果你是支持北京现代的人,你也一定正在为这样一记有力的射门居然被江津扑出遗憾,总之,没有人会想到点球的出现。 至于在上海八万人球场观看比赛的人,他们甚至根本无法知道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电视转播从至少两个角度做了慢动作的回放,但清晰度十分有限,能够看清楚当时的情况有如下几点: 1,在国际队门前除了守门员江津之外,还有一名国际队的后卫吴承瑛以及一名现代队的前锋; 2,争抢有利位置的过程中,那名现代队的前锋身体失去平衡,并最终倒地; 3,国际队的吴承瑛与球飞行的路线以及守门员江津的位置几乎成为“三点一线”; 4,当球飞来之时,国际队吴承瑛左臂“似乎”有些许扩张的动作(或者说是“趋势”,可以归结为一种“下意识”); 5,最后触球的肯定是江津。 需要注意的是,从球最后触及江津的左手飞出到主裁判鸣笛吹罚之间至少有几秒钟的间隔;而鸣笛之后,在国际队提出异议的时候,主裁判又曾经走到第一助理裁判的面前与之沟通,上述两个情形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个判罚似乎缘自于第一助理裁判打出的旗语,而并不是主裁判的主动判罚;换句话说,是第一助理裁判认定上海国际禁区内门前有球员犯规!主裁判王学庆是基于助手的提示,做出了点球的决定。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第一助理裁判究竟看到了什么?两种可能,其一:他认定北京现代队那名进攻球员的倒地,与国际队后卫吴承瑛的推搡或者踢绊有关,即,国际队后卫防守中致使对方倒地; 其二,也是大多数观众普遍推测的情况,即,第一助理裁判认定在江津出手扑出来球之前,其身前的国际队后卫吴承瑛已经“抢先出手”碰到了皮球。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个判罚显然有些牵强,因为当时按照球飞行的路线,那名北京现代的进攻球员已经前冲过量,失去了获得(触及)皮球的可能;那么,更可能的是第二种情况——第一主力裁判认定那名国际队的吴承瑛“手球”在先。 如果电视慢镜头足够清晰,这个判罚是否准确将一目了然;遗憾的是,即使视力是2。0的人,在模糊的电视慢镜头面前都可能犹如“800度的近视”——球究竟有没有碰到吴承瑛的左手臂,电视镜头似乎没有太大的帮助作用。 平心而论,至少有两点对于裁判方面是不利的证据—— 其一,球在飞向国际队的球门直到江津将球扑出之前的整个过程中,球飞行的线路似乎没有任何的改变,即假如国际队吴承瑛真的“手球”了,球应该有方向的变化甚至会让江津判断出现错误; 其二,依照以往国内国际比赛中的普遍现象,第一时间对对方可能“手球”做出第一反应的应该是场上另一方的球员,因为他们距离事发地点最近,也是最希望对方出现“手球”的人。但当时至少电视画面中没有任何一名北京现代球员采取任何的方式向主裁判提示对方的“手球”,这说明,这个点球的判罚对于北京现代球员而言,同样是“出乎意料”。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现在即使不能武断地做出任何权威性的定论,至少有一点也许是事实:当时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看到了”(自己认为)“手球”——第一助理裁判;而对于是否真的有“手球”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一个人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上海国际的吴承瑛。 重复几个观点—— 1,我们需要一种没有任何杂念的探讨和分析,站在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上; 2,这肯定是一个有争议的判罚,误判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3,比赛因为这个判罚的出现,开始变味——随后国际球员的情绪受到严重影响,而主裁判有多次找平衡的判罚; 4,如果真的是“手球”,那是中国版的“上帝之手”,将长时间地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5,我是一名北京记者,不是裁判权威人士,只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