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青队在卡塔尔六国赛上为中国国字号球队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胜利。当然,如果不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拥有了一粒进球的话,那些“起五更、爬半夜”的中国球迷难免会有些失望。
中青队在去年阿根廷世青赛上的优异表现,让国人每每提到“中青队”这三个字便会兴奋不已。但,坦白地讲,昨天在卡塔尔亮相的中青队似乎给人一种有别于以往甚至多少有
些陌生的感觉。
或许是得知对手伊朗队的平均年龄要小自己两岁,所以中伊之战伊始,中青队没有太多的犹豫,便全线压上,大举进攻。
伊朗队在3分钟之后便攻入了一粒“越位球”,但中青队并没有因此而胆怯收敛,进攻仍然是中青队的主要工作。转播的电视镜头更多地集中在中圈附近前后20米的距离之内,镜头中,主角是中青队20号杜威、12号张亚林,4号徐亮三名后卫,以及14号司职后腰的路姜,再有就是伊朗队退至中线以后设防的三名前场球员。中国队剩下的6名中前场球员全部在这样的镜头之外--换句话说,他们全部被挤压在对方禁区前沿,包括前场边路纵深大概不超过15米的范围之内。那里还有7名伊朗队球员,这使得中青队6名中前场球员每个人可以自由活动的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
中青队的进攻按照如下这样极为死板的线路展开--杜威直传路姜,路姜再直接分边给张亚林,后者开始沿边线带球挺进,然后,一头扎进人员密集的“人堆儿”之中。
中场没有倒脚过渡,没有纵深传切,更没有大范围的转移……,边路进攻成为了从中线起,沿边线一攻到底的“单打一”,于是,伊朗小伙只要随便把防守人员往边路一站,便可以瓦解中青队的进攻并且等待中青队的失误,断球发动反击了。
中青队的控球时间占优,但同时在失误次数上也占据优势,球员一半以上的体能消耗在失误后的拼命回追之上。
整个上半场,中青队除了第27分钟时在右路打出了一个多名球员连续一脚传中,配合下底的有效进攻之外,对对方球员的威胁只有禁区前沿的几次定位球了。但徐亮不是贝克汉姆--你不可能要求他每一次都能把任意球射向对方球门的角落里。
上半场,至少王新欣和邹捷这两名平时非常有进攻特点的球员仿佛是“失踪”了一样。前者没有一次轻巧的突破,而后者也没有一次前插射门。
过于靠近边线和过于靠近前沿而且又极为固定不变的进攻选位,使得两人被淹没在伊朗队的密集防守之中。
下半场,中青队的进攻有了起色,邹捷有意识地开始回撤中场,接应路姜;而王新欣、孙吉、孙祥也适当地由边路向中路靠近,中青队中场人力增加,接应点随之增多,更重要的是,边路因为这样的中路聚集而得以拉开,几名中场球员在位置上也有了更为灵活的互换。比如,中青队全场攻入的致胜一球,很大功劳要记在传球者14号路姜身上——上半场一直规规矩矩地死站在中路后腰位置上的路姜,打破常规地跑到了右前卫位置上,并且以一记近40米的斜长传转移球,为左路潜伏的8号孙祥提供了一对一摆脱射门的条件。
沈祥福的3-6-1阵型肯定是有它的特点与长处的,至少去年世青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3-6-1阵型的位置要求下,场上队员如何能够在进攻中体现出一种灵活多变来。
进攻实际上一直是中青队尚未彻底解决的一道难题。节奏上的单一、线路上的单一是两个根源。比如,至少在昨天的比赛中,中青队在进攻的层次感上,边中结合的使用上都有所欠缺。
从球员个人表现上看,杜威经历了十强赛的洗礼之后已变得愈发成熟,尤其是他的头球功夫,在定位球攻守两个环节中都颇具威力;中场的路姜有很强的大局观,一脚成功的助攻传球会为他在未来的中青队中立足挣得分数;年轻18岁的新人张烁技术意识不俗,而于涛在孤军奋战中也保持了以往的风格。
首发阵容中的两名盯人中卫张亚林、徐亮在新的位置上都显得有些不适应--前者控球过多而后者也少了边路的助攻下底;孙吉、孙祥两翼双飞的特长也没有发挥出来。至于邹捷和王新欣两人的表演只能被判定为“不及格”--要么他们没有吃透沈祥福的战术要求,要么便是战术制约了他们的水平发挥。
毕竟这是这支“新中青队”的首次亮相,比赛能以胜利告终是值得欣慰的,而且比赛中,全队在拼抢和防守上保持了“老中青队”的优良传统,这样的防守也确保了球队不会轻易地被实力相差无多的对手击败。
只不过,中青队乃至未来的国奥队若想在日后再上一个台阶的话,进攻质量的提高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儿”。
道理很简单:再稳固的防守也会“百密难免一疏”;那些取胜的球队之所以能够取胜要建筑于它们有更多的方法把球送进对方的网窝。
以上是董路对中伊之战的看法,谢谢各位观看。(董路)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订中国队与世界杯新闻 国脚动态随时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