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菁菁王丽文报道昨天下午,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以申奥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因为记者的问题太多,临时延长了四十分钟。16位中外媒体的记者就北京申奥,向北京市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奥申委秘书长王伟等几位“世界上都有名的人物”提问。
本报记者问:申奥进行到现在的时候,最需要北京市民做些什么?刘敬民代表奥申委,对前一阶段全体北京市民给予申奥工作的极大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北京市民是申办奥运的基础、动力和后盾,大家的行动是申奥主体计划中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申奥,做好与申奥有关的身边工作。非常欢迎北京市民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申奥的支持,比如在建绿色社区、环保方面扎扎实实地做些工作。
与以往人代会举行的记者新闻发布会不同的不仅在于会议时间延长,而且还聘用了英文翻译,这主要是照顾外国记者。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有数十名外国记者一直听完会议的全程。刘敬民回答了6位来自美联社、CNN等境外媒体记者的提问。
对于提出的治安问题,回答说,北京警方训练有素,北京市是全世界犯案率较低的城市之一。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也不会将外地人阻拦在奥运会之外。对于提出希望奥委会委员看什么,回答说,希望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北京,既古老又年轻。希望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北京人,特别是那些普通市民。
刘敬民还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初步预算在15亿美元左右,8年中修建新场馆的费用在130亿元至160亿元人民币。这个阶段的基础设施已制定在“十五”计划中,纳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完全是申奥工作。不管申奥工作进展得怎样,所有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都将进行下去。
刘敬民说,北京申奥的优势有十条,最明显的五条是:人口多,占世界人口的22%;中国是体育大国,体育成绩好;新北京新人群带给世界一个新奥运;北京人能给世界提供最好的奥运会;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有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方面条件有限;二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很多人不了解北京,我们会将一个真实的北京展现给大家,肯定会有不足,但是会告诉奥委会委员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