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强
历史将铭记今天,7月13日。
今天,天遂人愿,北京终于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早在1908年,中国一本名为《天津青年》的杂志就曾叩问国人: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从1908年到2008年整整100年,百年期盼,百年呼唤。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今天终得回报。
1998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怀着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与真诚向中国奥委会递交申请书,拉开了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的序幕。1999年4月7日,经中国奥委会批准,北京市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书。两个月后,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组成,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幕正式拉开。
中国有句古话:言必行,行必果。
从此,围绕着“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奥口号以及“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北京申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扎实的工作兑现自己的承诺。
从1998年起,北京市政府就开始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当年的天然气消耗量达到3亿立方米,1999年增加到7亿立方米,到去年,天然气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了1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北京还大面积改造了燃煤锅炉25000个。去年,北京空气质量“好”或“较好”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48%。而今年,这个指标变成了一半以上,另外,今年还将有20余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到四环路以外。
北京奥申委环境生态部部长余小萱说,北京市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并不只是为申奥所做的权宜之计,不管申办的结果如何,北京的环境计划都不会削减。北京并不是因为申奥才要绿色,而是因为生活需要绿色。
北京天蓝水清,人们心向奥运的热情更加高涨。
“不管每天拉活儿多累,我肯定要抽出一个小时学英语。”北京昌华德出租车公司的孟景山师傅说,他要为北京申奥加把劲儿,他的目标是学好100句英语,盼着有一天能把外国客人拉到北京奥运村去看看。像孟景山一样,正有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捧起了英语课本加入到学习英语的活动中来。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色彩斑斓的健身器械出现在街头巷尾,不论清晨或傍晚,都会吸引着男女老少来一显身手,全民健身工程在北京已全面开花。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传达着一条信息———北京是一座运动的城市。
在申奥的热潮中,北京体育场馆的改造工作也在稳步进行,纳米技术让老牌的首都体育馆焕发青春。而随着环境材料和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工人体育场也焕然一新。
2000年10月19日,国际棒球协会主席诺达里参观了五棵松体育馆和丰台体育中心。在五棵松,看到一排排刚被推倒不久的旧建筑物时,诺达里惊讶地说:“你们的动作也太快了,我在悉尼看到的还是图纸,说话这就开始动工啦?”
去年11月,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结果是最好的回答———94.9%的北京市民支持北京申奥,同时,94%的市民希望成为志愿者为奥运会服务。
从正式成立那天起,北京奥申委天天都要接待数批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捐赠物品的人,他们的心愿只有一个———支持北京申奥。今年1月15日,年仅12岁的苏鹏飞同学拖着病体来到北京奥申委,这位身患白血病的孩子说:“如果北京能申办成功而且我能被治愈,我愿意做一名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
一个人无法决定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命运,但北京申奥的命运却依赖于一个个北京人聚集而成的集体。
正是凭着对奥林匹克的向往与执著,正是依靠民众的广泛支持,正是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终于从承诺走向了成功。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重大赛事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