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车队最先抵达开幕式主会场
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8月22日晚8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下午4点30分,满载中外记者的大运会车队就从新闻中心出发了,30分钟后,记者车队抵达开幕式主会场。
从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到工人体育场,刚好是从新修的四环路过三环到最早的修建的 二环路边上,车队一路不间断地平稳行驶,大运会的工作车辆今天在北京获得了最优先的行驶权。
记者车队应该是最早抵达开幕式主会场的车队,各路记者下车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后,这时满载志愿者,开幕式演职人员的车辆陆续到来,工人体育场进入了一种节日才有的状态。(徐茂利)
目睹开幕式上新鲜的新闻大战
今天大运会开幕式的文字记者席上,记者目睹了一场新鲜的新闻大战。
大运会开幕式的文字记者席位于17台上台,是一个观看开幕式演出的上佳位置,记者是公众的眼睛和耳朵,开幕式的盛况要通过他们的报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公众对大运会的评价,是在以记者的报道为基础的情况下,再加上自己的判断为基础形成的,这是记者获得如此优待的原由。
文字记者席可谓是群英会萃,前排是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世界性大通讯社的席位,后排新华社记者一字排开,连摄影记者也挤到了上面来??用长焦拉特写,文字记者席的角度比下台的摄影记者席还要好。再后面是北京各媒体的记者席位,大概的布局是如此,中间穿花间竹,单兵作战的,一时也弄不清他们都是哪路媒体的神仙。
新华社这次派出了80名记者,作为国家通讯社,他们是要全面地报道大运会的整个盛况。这一方面是要把本届大运会及时地向世界传送,另一方面,也是把这里当场了7年以后奥运会的一个实战演练场。开幕式上,新华社记者的几台笔记本同时打开,工人体育场有今天开通了无线网络,一边看着开幕式,一边往社里面传稿,这样的报道现场感一定极强。
国外通讯社的记者也在现场写稿,他们的武器和国内记者的差不多,美联社记者用的数码相机和记者用的还是同一个型号的NIKON相机,法新社的记者的外接设备还不如国内记者的先进,他还要通过手机上网才能发稿呢。
记者有最好的看台位置,但演出却看不安逸。运动员入场式刚结束,精彩的开幕式演出还没开始,第一班回新闻中心的班车就在那里提醒着急回去发稿的人赶快起身。《北京晨报》记者急着赶报社截稿时间,来不及等开幕式结束就走了,一副很遗憾的样子;大运会官方网站的记者就比较自由了,网络没有截稿时间,而且稿子随时可以通过邮件发回编辑部,时间上比报纸还先与受众见面,这一点上,网络比报纸要灵活一些。
明天上午也许你还会想看看媒体是怎样评价今天的大运会开幕式演出的,一定会有很多说法,不过有一点你可以相信,明天你看到的新闻报道,都是记者在今天晚上这样连夜工作赶出来的。(徐茂利)
三个小道具
开幕式每一个观众座椅上都有一个纸袋,里面有三个小道具:一只充气大手,一个袖珍电筒,还有一个魔术棒。
充气大手的使用频率最高,从一开始的演唱会,到最后大型演出结束,观众手里一直挥舞着它,烘托气氛有着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运动员入场时,挥舞着大手欢迎客人的观众更是在现场制造起了人浪。
魔术棍是很有趣的一个小玩具,想象一下,要是全场观众整齐划一,一起甩起这根小纸棍,工人体育场的观众看台上一定会泛起阵阵白色的浪花。但可能是东方人性格含蓄的缘故吧,或者是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小魔术棍没有向充气大手一样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大运会火炬进场前,灯光关闭夜的颜色露了出来。这时,观众席上一个个小电筒打开了,随着手臂挥舞,象繁星点点,又象是一个个精灵,小电筒制造了一个奇妙的幻境,多么美的夜啊,多么美的工体,多么美的北京。(徐茂利)
订中国队征战世界杯十强赛短信 随时随地收新闻
订体育重大赛事短信 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