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马邦杰、汪涌)
中国足坛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层出不穷。前段时间有篇报道说,法国国脚维埃拉和德约卡夫要来中国联赛“淘金”。这则消息虽然篇幅不大,但很具爆炸效应。
这条消息着实让国内那些不明真相的球迷激动了一把。与在中国甲A联赛中走红的福迪、兰柯维奇等相比,维埃拉和德约卡夫这两位拥有世界冠军和欧洲冠军头衔的法国中场大将可是真正的世界级球星。如果他们能加盟中国联赛,那可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因为中国联赛不再是夜郎自大,而是真正具有国际声誉了。
可仔细想想,这怎么可能呢?维埃拉现是英格兰超级联赛夺标热门之一阿森纳队的绝对主力,周薪就数万英镑,并且还有可能协助阿森纳队夺得联赛冠军。不是我们自卑,中国甲A联赛确实无法和英超联赛相提并论。另外,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俱乐部财力雄厚到能够每周支付一名球员几万英镑工资的地步。维埃拉除非大脑有了问题,否则他是断然不可能登陆中国足坛的。
而德约卡夫面临被法国国家队淘汰的危险。为了能赢得主教练勒梅尔的青睐,参加今年的世界杯赛,他正想积极表现。如果他来到水平较低的中国甲A联赛,即使表现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最后他选择了英超。
这条消息反映出中国球迷的一种镜花水月般的美好愿望,而愿望和现实差距实在太大。想想那些开大卡车和卖西瓜的国外业余选手都能在中国甲A赛场上走红,这样水平的联赛怎么可能对那些真正的大牌明星有吸引力呢?
自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启动以来,外籍球员进进出出,多如过江之鲫。从最初的大批“水货”到目前即将在新赛季联赛中亮相的14位外籍国脚,其中有没有真正能让我们心悦诚服地称之为国际大牌球星的呢?擦亮眼睛看一看,恐怕一个也没有。
中国足坛引进外援存在盲目崇拜“国字号”和“现炒现卖”的短视行为。俱乐部在挑选外援时首先关注他们是否国脚,而对他们的素质却不太在意。阿根廷河床俱乐部的一名主力前锋希望新赛季来中国踢球,但因他没有入选过国家队,结果得不到我们俱乐部青睐。这名球员既然能在河床队踢主力前锋,想必水平不次于奥地利、津巴布韦的那些现役国脚。
中国的俱乐部总希望外援能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急就章”拉来大多是三十五六岁的高龄球员。上赛季上海申花队租借前巴西国脚巴亚诺就是一笔不折不扣的赔本买卖。这名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上屡出昏招的巴西主力中后卫,给申花队的防守帮了很多倒忙,却卷走了100多万美元。
其实,俱乐部不妨可以换个思维,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比如可从国外引进一些年轻的好苗子来加以培养,把他们培养成材之后,既可留作己用,又可转手卖给国内或者欧洲的一些俱乐部。在阿根廷和尼日利亚等足球强国,这样的好苗子比比皆是,且物美价廉。
再有,中国的俱乐部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对俱乐部本身的无形资产认识不足。意大利的许多俱乐部一直延用一个名字,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如AC米兰俱乐部从创立至今都一直用AC米兰俱乐部的名字,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我们的“大连万达”几年后就变成了“大连实德”,“四川全兴”眨眼间就改号为“四川大河”,“沈阳海狮”一会就变成了“沈阳金德”……如此频频易帜,俱乐部无形资产贬值,更谈不上在人才培养和外援引进上有长远规划。
水平高的联赛能吸引高水平的外援,而高水平的外援又能为联赛增色。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辩证法角度看,要提高联赛水平,不管怎么说引进外援仅是一个外因;而健全联赛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才是内因。只有基础打好了,眼光放宽了,中国足球联赛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到了那一天,我们说维埃拉和德约卡夫们要来中国踢球,就可能不再是可笑的齐东野语了。(完)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