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登山队在西藏西夏邦马峰遇难的消息在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各方关注,人们纷纷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作为当事一方的北京大学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报道组为此走进了北京大学,以下是该节目的报道内容:
记者:今天《时空连线》首先为您引见的这位嘉宾是西藏登山协会秘书长的张明新秘书长。张秘书长您好,记者:按照你们的估算,他们最快速度,多长时间可以到达这个出事
的地点?
张:我们估算应该是今天到大本营,然后真正的雪崩发生地6700左右的位置,如果明天开始往上山,在中间营地过一晚上,后天中午应该到雪崩发生地。
记者:就是8月16号?
张:对。
记者:从这个山难发生8月7号到8月16号,已经我们可以算算这是9天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山难史上有没有记载,在山难发生9天之后,人还可以存活的例子?
张:这一方面因为大自然的因素,就是我们有些方面未知的东西比较多,我们也不敢预测这方面有什么比较客观,或者我们西藏登山协会将及时通知党委,因为这件事自治区党委及自治区政府特别关注,我们体育局做了紧急部署,安排了这样,应该说这样一支精干的队伍,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就是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把这个搜寻工作做好。
记者:这三名失踪者,有可能你们会通过什么样的线索去搜寻他们?
张:我们现在只能这样,就是从他提供的材料的资料图片上看,雪崩的面积还是比较大,而且雪崩的下源,据他们自己介绍,包括我们登山队,登山的技术教练分析,它的下沿由于是和侧面都是比较陡的悬崖,那么下面就是冰缝比较多,地形比较复杂。
记者:这样的话,这个搜救队伍到达大本营,到达出事的地点,他们会开始怎么样的搜救的范围?
张:我们开始第一批计划这个搜寻队分成两个组,第一组由我们的救援队的队长带领最熟练的最丰富的队员先上去,然后把现场进行实地观察,然后组织其他的后援队再上去进行寻找,就是在这个发生地,最大可能地扩大范围。
记者:现在根据你们的了解,希峰那边的天气怎么样?
张:这个季节来看,从以往的其它外国队及是国内登山的资料分析,这个季节应该说西峰的天气,雨水比较多,雾比较大,相对的温度又比较偏高,在山上行走,因为雪比较松软,容易发生崩塌,所以难度比较大,应该说也是仍然充满了危险性。
记者:就是说救援的队员依然可能碰到雪崩?
张:这个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我们也要求就是说,在保证搜寻队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最快的速度,往出事地点。
记者:西峰在这个季节发生雪崩的机会大吗?
张:因为我刚才说过,因为我们从登山的传统和例子来讲,这个季节基本上在那一块没有登山活动。因为大家都比较了解,在这个季节,从这面登山是不太适合的。因为这个季节雨水比较多,相对来说雾、云比较厚,那么山上的积雪,因为温度相对比较偏高,山上的积雪不牢固,有一种积雪,踩上去要么很软,要么很滑,容易发生崩塌。
记者:张秘书长,像希峰现在这样的天气情况,我们的救援队到了之后,抢救工作最大的难度在哪儿?
张:抢救的难度,最大的难度仍然是山区的情况和山区的道路,就是这种危险性,我想最大的难度就在这儿。再一个,你想在高海拔这种时间比较紧迫的行动,可能对人的身体要求会更高。
记者:另外就是根据你们从学生前方带来的现场的照片来估算,发生这场雪崩的规模大吗?
张:从他们的照片看这个规模不算小,从那个地质来看,发生这种规模算是比较大的。
记者:北大队员是怎么跟你们讲述这个事情的?
张:他们告诉我们就是8月7号,他们整个队伍按着原定计划在攀登当中,8月7号这一天应该是A组队员,是一边修路一边准备修完路之后到达希峰。8月7号他们之前有对讲机,跟大本营,跟其它组都有联系,在中午11:00以后就失去的联系。后方人员等待了一个下午,大半天以后仍然没有得到消息。那么就在第二天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应往希峰的方向进行寻找。找到西山,他们发现了希峰的营地和帐篷,里面还有水、干粮等物品,他们继续往上寻找的时候,就是发现了雪崩的痕迹。当他们上到雪崩的上缘的时候,再回头来观察的时候,才发现雪崩中间有一个物品,等他们返回的时候发现是队员登山的物品。
记者:根据你们的分析,5名学生碰到雪崩现场的情况可能是怎么样的?张:碰到的情况,因为他们当时处在两块岩石的中间,正好那个雪崩是从中间下来的,看那个图片上面,肯定就是说有一点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然后就是遇难队员即便是当时被雪掩埋没有造成突然的遇难,那么他可能也会被这种雪弄蒙了。
记者:张秘书长,这之前这15名队员有没有跟拉萨接触过?
张:接触过。
记者:你们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帮助?
张:我们在交谈当中谈过,因为学生登山队作为我们登山管理,从中国登协到我们这里特别重视。要求在这方面一个是积极支持他们的这种登山活动,另一方面就是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当时我们给他提出来了,包括海事卫星,当时我们跟他说了,因为今年我们搞过一个隆兴集团进驻珠峰,当时他们没有海事卫星,我们是从西藏的一个移动公司租的,就是因为这个例子我们跟他谈过,我们协会现在有,可以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协会没有团队,我们有3部海事卫星电话,他们可以用。费用,当时他们问费用多少?我说50块钱一天,当然我们不可能按照这个收,你们为了与外界保持联系,你们可以用,基本话费付了就完了。但是后来因为刚开始联系这个事情是先遣组的两位学生,大队来了以后征求他们整个队伍以后,他们最后答复不租也不用。记者:他们有没有向你们解释他们的原因?
张:其他倒没有什么细说原因。
记者:从你们接触赶回拉萨的两名学生了解来看,15名队员有5名失踪或者是遇难,其他队员情况怎么样?张:其他队员现在基本状况良好,现都在大本营。
记者:情绪怎么样?
张:总的来讲还是比较稳定,谈到这方面情况的时候,他们显得非常痛心。
记者:张秘书长,网上现在发布的信息说,这个登山救援队当中还有两名是中国登山协会的,是吗?
张:对,中国登山协会对这个工作也很重视,派出了交流部长王永峰,王永峰同志也是登过珠峰的,还有一名非常有经验的教练就是罗森同志,他们今天下午已经抵达拉萨。
记者:目前有没有北大的校方已经赶到拉萨,跟你们协商救援的事?
张:已经到了。北京大学的党委副书记王书记一行5人已经到达拉萨,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到第一线去,但是我们感觉到,一个本身高海拔的工作比较辛苦,他们自己还有比较强烈的高山反应,而且大本营不宜去很多人,这种后勤工作人员。一个是会增加那种压力,再一个后勤保障什么,都会出现问题。也担心他们上去以后的这种,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记者:现在除了我们能够期待前方的救援队员给我们带来更新的消息之外,我们想知道在后方,你们也好,校方也好,还有其它的机构也好,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
张:一个是善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也在考虑,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非常感谢您张秘书长,谢谢。
记者:接下来我们连线在北大现场的记者王新宇。新宇你好。
记者:今天你在北大采访,北大校方现在面对这种山难,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王:在从13号中午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很快北大校方就组成了应急的救助小组。从13号的下午和14号的上午分两批,已经到达了拉萨。
记者:校方在这个救援工作当中能够承担一部分什么样的职责?
王: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校方一部分是协调西藏登山协会和中国登山协会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同时帮助其他同学安全地撤回。
记者:那么校方这部分工作是怎么开展的?
王:学校各有关部门组织的救援小组到达西藏之后,会很快地派专人赶到遇难的山峰,赶到现场做学生的工作,然后将学生尽快地带回来。
记者:除了抵达拉萨跟当地的负责救援工作的一些机构协调之外,北大的校方留守的这些人还在做那些工作?王:现在留守的,主要是要安排即将到来的这些失踪或者是遇难学生的家长,现在我们了解到家长在14、15、16号这几天会分批到达,最早的一批可能在14号早上就会来到北京,在校方的接待和安排下,可能很快都会赶到拉萨去。
记者:这15名都是北大的社团--山鹰社的社员,你今天在采访的时候有没有接触到其负责人和其他同学?王:现在山鹰社的负责人还没有接触到,因为他们现在主要的参加这次活动的骨干力量都在西藏。一共去了15名队员,包括队长什么都已经在那里。
记者:你们没有到他们日常的活动基地去看一下?
王:我们去了他们户外活动的训练基地,也是办公的地方,那里现在非常冷清。
(4)记者:在这个北大接触到的学生情绪上他们的反应怎么样?
王:现在我们接触的很多学生,都是跟这些登山队员比较熟悉的,有些甚至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他们知道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都是首先不相信,然后是悲痛。有很多学生在采访中非常哽咽。有些学生已经流下了泪,然后看到在他们登山训练的地方,有些学生举行一些自发的活动,下午看到了一些拿着鲜花的同学。有一些自发的悼念活动,从13号晚上就已经开始了。
记者:这些自发性的悼念活动是什么样的形式?
王:我们看到自发性的悼念活动,在13号的当晚,有些学生在北大的地方点起了蜡烛,为他们祈祷悼念。在14日我们在他们的训练场看到有同学就是拿着鲜花在那里进行祭奠,还有三三两两过去看着他们曾经训练的地方进行凭悼,心情非常沉痛。
记者:校方有没有通过他们的渠道向学生公布这些信息?
王:现在公告主要是北大学校的BBS网站,从那里有大量的学校公布的信息,以及学生写了很多的帖子,在悼念或者是为这些失踪的学生祈祷的文章非常多。
记者:他们都是什么态度?
王:在BBS论坛上,我们看到大量学生的帖子,这些帖子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对这些已经确认遇难的这些同学感到非常悲痛,另一方面对失踪的学生他们正在用各种办法来祈祷祝他们好运,同时发表了对整个这次活动的一些看法。
记者:好,感谢新宇的报道。这场山难的发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我们对遇难的年轻的生命致以哀悼,对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表示慰问,《时空连线》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