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乒球108将之郑仲贤:我没有选错乒乓球这条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08:36  乒乓世界杂志

  郑仲贤:我没有选错乒乓球这条路

  文/赵欣悦   图/边玉翔   责任编辑/姚国治

  当今乒坛,中国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在赞美那些摘金夺银的选手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过另一个群体的作用,那就是陪练。

  回顾往昔,追溯到26届世乒赛,在徐寅生、李富荣、庄则栋、邱钟惠等人为中国乒乓打江山的时候,我们难以忘记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半个世纪前的那些冠军、非冠军,主力、陪练,如今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在108将重游工人体育场之际,充满他们内心的是对那段激情岁月的怀念。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的工体早已变了模样,但站在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老人们都在努力找回当年的情景。当初训练的场馆在哪儿,宿舍在哪儿,郑仲贤对过往的细节记忆犹新,因为他觉得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打野球出身的国手

  1938年,郑仲贤出生在印尼,他的父亲是老华侨,在印尼的三宝垅中华中小学做教育工作。郑仲贤也就读于这所学校,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有了很强的爱国情节,特别是在校时,每当听到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他就更加向往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

  由于当时印尼排华严重,二十二岁那一年,郑仲贤选择回国,这不仅仅是他爸爸的愿望,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当时我特别想回国,爸爸也答应了我,但是由于我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我这一走,爸爸妈妈就孤单地留在了印尼。”提到这点,郑仲贤眼中闪过一丝愧疚的神情。

  因为好奇心强,郑仲贤从小就接触到了乒乓球,打着打着他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项运动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印尼根本没有正规训练的条件,打球的人也很少。郑仲贤在印尼打过两次全国冠军,1954年还代表印尼参加过亚洲乒乓球比赛。虽然有此成绩,郑仲贤称自己当时完全是乱打。“我们在印尼完全是业余的,根本没有正规训练,虽然我是在印尼开始打球的,但是真正学会打球是在中国”。

  回国之后,他被分配到广西南宁。由于自己酷爱打球,刚到广西不久的郑仲贤就被南宁队发现。也正是那一年,中国队为备战1961年在北京举办的世乒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选拔,郑仲贤代表广西参加了比赛,并且叩开了国家队的大门,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广西南宁。

  从陪练到教练

  对于刚刚回国就走进国家队的郑仲贤来说,当时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同时他的内心也是忐忑的。“那个时候能进国家队,我感觉非常荣幸,但是自己在全国比赛中,也没有取得前几名的成绩,为什么能入队,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时周总理亲自接见108将,几乎所有人都特别兴奋,觉得万分荣幸,但郑仲贤在高兴的同时,内心又有着一丝惭愧,愧疚于自己对乒乓球的贡献太小,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受到这次触动,郑仲贤决心为这个团队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发挥自己的所有价值,为这个团队贡献力量。

  那个年代的训练不比现在,条件非常艰苦,集训队的基地就是工人体育场,看台的三四层就是当时队员的宿舍,很普通,很陈旧。一层是球房,每个小球房放两张球台,大一点的球房放三张球台。1964年,乒乓球队虽然搬到了体育馆里,但也是和篮球队、排球队一起训练。“那时候没有空调,夏天特别热,训练特别艰苦,而且当时也没有摄像机,可以拍下技术录像,我们凡事都靠笔,所有的统计都要亲自完成。”回忆起那时的条件,郑仲贤感慨万千。

  在备战26届世乒赛的时候,郑仲贤多数时候扮演陪练的角色,但他并不觉得遗憾。在他心中,108将这个集体是一支凝聚力特别强的队伍,有些人攀登顶峰,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甘愿在幕后做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为这个集体贡献力量。

  “我们这些人不是为名,不是为利,就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集体去战斗,只要这个集体能取得胜利,我甘愿作为一颗螺丝钉,发挥好我自己的力量。”在26届世乒赛之前,整个中国队只有容国团一人拥有世界冠军的头衔,那时日本称霸世界乒坛,但是在26届北京世乒赛中,中国队在世界上打响了自己的名声。赛后,国家为这些“战士”评定了功劳,郑仲贤虽然在26届世乒赛中没有参赛,也荣获了一等功。

  1961年世乒赛结束之后,集训队宣告解散,一部分队员回到地方队,还有一部分队员留在了国家队。郑仲贤幸运地留了下来,继续自己的国手生涯。两年之后的27届布拉格世乒赛,郑仲贤终于披上国家队的战袍,代表他深爱的祖国征战赛场。“那次有些遗憾,自己单双打都参加了,却没取得什么好成绩,单打从预选赛打起,仅仅打到了前16。”虽然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但是郑仲贤仍然收获了国家授予的二等功奖励。

  1964年,领导安排郑仲贤留在国家队担任男队教练,赫赫有名的世界冠军郗恩庭就曾经师从郑仲贤。虽然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但在谈到自己的教练生涯时他依旧很低调。“当时国家队有十多个教练,有容国团、傅其芳,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名。”28届世乒赛过后,郑仲贤又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获得了教练集体的一等功。谈及这些荣誉,他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在他心中,那些都仅仅是一个奖状,他看重的是那些荣誉背后的精神。

  “从零开始”、“人生能有几次搏”,这些口号都是从108将时期提出来的,一直传扬至今,看到现在中国还是处于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郑仲贤始终感觉自豪。“中国乒乓球队能够五十年长盛不衰,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项目都难以达到的,巴西足球不错,但是它没有五十年。五十多年长盛不衰,太难能可贵了,我为自己曾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感到非常骄傲。”

  二十五年的香港执教

  在国家队任教到1971年,郑仲贤来到了天津。当时的天津队是新成立的队,原来的运动队全归到河北,所以郑仲贤带的队员全是小孩,一年之后他就去了香港。

  1972年,郑仲贤被香港乒乓球总会的秘书薛绪初发现,在香港乒乓总会的邀请下,郑仲贤正式担任了香港乒乓球队的总教练,在香港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尝尽了酸甜苦辣。用郑仲贤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敢称绝后,但绝对是空前。

  刚开始,他遇到的困难很大。香港队员跟中国国家队不同,都是业余的,学生要念书,工作的要上班,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打球。由于当时港英政府根本不支持体育,香港乒乓球队没有经济来源,队员的训练没有保障。关于体育项目的开展,郑仲贤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不管什么项目都要走三化,商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攀登世界高峰。没有商业化就没有资源,没有职业化、科学化就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训练,当时的香港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但既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郑仲贤深知,要想改变香港乒乓球的状况,没有经费是不行的,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这一切都要拿成绩说话。考虑到实际情况,香港队想在世界比赛上取得名次,希望非常渺茫,于是郑仲贤把目标锁定在了英联邦乒乓球赛。“英联邦国家水平不是太高,最高的就是英国,英国在世界上也不是很强,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要一步步地走,在英联邦乒乓球赛上取得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郑仲贤和自己的队员抱着这样的目标刻苦练习,在1977年英联邦乒乓球赛上拿了6个冠军,从此得到了香港社会的充分重视。随着成绩越来越好,乒乓球在整个香港的地位也直线上升。1979年香港体育学院成立,学院中所设的项目都是成绩优秀的,只有这样的项目香港政府才会投入人力物力,乒乓球成了香港体育学院的首批项目,而香港乒乓球的最大功臣郑仲贤也被聘为香港体育学院乒乓球队的总教练。从那以后,香港开始了半专业训练,运动员可以靠奖学金去养活自己,香港的乒乓球由此迈出了一大步。

  1983年,郑仲贤带领香港队包揽了英联邦乒乓球赛的全部冠军,1985年的世乒赛上,卢传淞取得单打季军的好成绩,这是香港队参加世界大赛以来取得的最佳成绩。从1989年开始,郑仲贤带领的香港女团,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输球就输给中国或韩国。带着一系列的成绩,郑仲贤在1992年获得了英国女皇颁发的荣誉奖状。“当时感觉很荣幸,这个奖状是英国女皇每年发给香港各界精英的,很难得,可能是她觉得我对香港社会有所贡献吧。”

  带着香港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郑仲贤在1997年退休,本来想安享晚年,离开乒乓球队的他又因为香港乒乓球总会的挽留,做起了香港乒总会的理事,随后又相继担任了亚洲乒联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和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的委员。直到2003年,六十五岁的郑仲贤搬到瑞士定居,才彻底地离开了乒乓球。

  看到很多当年的老友选择了经商发了财,郑仲贤表示,他们在另一个领域取得的成功值得祝贺,但是自己为乒乓球奉献了一生,也觉得无怨无悔。二十二岁从印尼回国到六十五岁正式退休,他把大半生的精力用在了推动乒乓球的发展上。说到自己的乒乓人生,郑仲贤坚定地说:“乒乓球带给我很多快乐,当然也有辛酸,但我敢肯定的是,我没有选错这条路。”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乒乓世界》夏娃专栏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