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在和平而敏感的20世纪最后一天,我们宁愿重复顾拜旦的名言:奥林匹克代表美与崇高;在历史而现实的21世纪第一天,中国人民将在北京的世纪坛纪念顾拜旦为奥林匹克颂赞。 顾拜旦时代的奥运会曾有艺术比赛项目 没有人否认历史走到20世纪的时候把一种叫奥林匹克的运动推进成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人类文明衍生的标志之一。 整个20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伴随着和平、战争、对抗、发展、抵制、理解、融合和欢乐,创造着新的政策、外交、财富、和谐、竞争、教育、青春和文化。 整个20世纪,除了奥林匹克运动再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有规律地周期式地在一瞬间就吸引住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 在世界奥林匹克之都瑞士洛桑,有很多指示牌和说明书上对奥林匹克的解释是:艺术、运动、文化。“奥林匹克代表美与崇高”---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里的一句话。 在顾拜旦时代的奥运会期间,除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竞技体育比赛项目外,还有一个奥林匹克艺术比赛。190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12年奥运会开始举办以体育为题材的艺术比赛,但是这种艺术比赛只在现代奥运会的104年历史上存在了不到30年,这种艺术比赛形式包括绘画、诗歌、雕塑和音乐等,当然所有作品的主题必须是表现体育,与体育有关。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个打分和评判都非常困难的艺术比赛最终从奥运赛场上消失了,但是它却超度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毕竟奥运会里的体育比赛是一种身体的文化运动,尽管它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但是这种艺术不是简单的数量级的单向叠加和在一种定制下的打分评判,而且和奥运会这一主体比赛相比较,它的存在越来越不合适。奥林匹克艺术比赛没有了,但是伴随着每一届奥运会发展,奥林匹克的文化理念和艺术价值越来越重要,从奥林匹克运动中新生出来的东西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位置……”这是中国体育文化理论领域的创始学者、北京体育大学易剑东博士的解释。 萨马兰奇希望把中国的艺术作品摆到国际奥委会总部 让奥运大家庭和萨马兰奇这一届奥委会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并感受中国文化,以及让刚刚开放的中国和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开始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是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在许海峰用金牌铸起一座中国奥运史上的纪念碑后,随之出现的一个文化坐标是那座中国人更愿意称之为“走向世界”的雕塑。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萨马兰奇当上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新中国以新姿态参加的但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以政治手段予以抵制的本世纪最后一次不完整的奥运会,但是世界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萨马兰奇显然希望在世界和平主旋律的节奏越来越强的时候光大奥林匹克运动的另一个层面,这一点与其说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必然发展有关,倒不如说这和他希望奥林匹克火种在他手里传递得更明亮,而且他当过外交官、酷爱集邮,同时有艺术作品鉴赏力、有收藏家的气质和学识有关。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在成绩与奖牌上的成功世人有目共睹,而萨马兰奇对中国以新姿态投身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又有他的想法,就在许海峰于洛杉矶以一声枪响让中国人开始沐浴奥运会金光的时候,萨马兰奇告诉中国奥委会,他希望在中国能搞一个体育艺术作品的专题展览,国际奥委会将出资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准备将这些作品放在国际奥委会总部。他没有看错,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记载史的中国在这方面更是强项。 “国际奥委会当时想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宏扬奥林匹克精神中一些美好的东西,这里面萨马兰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关于在中国要搞个体育艺术作品展览的事情,那时他刚上任,他希望中国能在这方面带个头,他很看好中国。他的这个意思被我带回到国内,结果国内非常响应。那件‘走向世界’的雕塑就是这样产生的,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些别的作品也作为中国奥委会给国际奥委会的礼物一起被送到洛桑。”这是现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何振梁先生的回忆,他当时是国家体委国际司的司长。 中国体育代表团从大洋彼岸凯旋之际,国家体委的文件发下来了 “当时为这件事体委还专门发了个文件,还请了体育界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开会。大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里的合法席位,首次参加1984年的夏季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15枚奥运会金牌极大鼓舞了民族精神,中国需要更加全面走向世界,中国奥委会和中国体育也需要继续扩大影响。通过何振梁司长,国际奥委会明确对中国奥委会表示愿意出5万美元帮助中国搞好这次体育美展,特别是特等奖的奖金和奖杯由国际奥委会颁发。当中国体育代表团从大洋彼岸凯旋之际,体委的一个文件也发下来了,内容是要召集一个专题研讨会,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搞一个体育美展。”国家体委宣传司的邵世伟说。 这个专题研讨会就是可以载入中国体育和中国美术两本史册的1984年9月的杭州花家山会议,研讨会开了两天,与会者35位,体育界人士包括徐寅生、何振梁、鲁光……美术界人士包括华君武、潘鹤、司徒兆光、钱绍武、田金铎……美术界人士远多于体育界,研讨的主题包括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关系、竞技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是什么、艺术手段如何更好地表现体育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理想等。研讨会开得圆满热烈、激情澎湃,显然有一种东西让这些人对这样一个陌生命题非常投入。 应该说至少还有那个时代和成就催动了这些中国体育家和美术家们的激情,那时候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国民经济使中国社会跃上新平台;那时候天安门广场正准备着35周年国庆阅兵;那时候中国女排刚刚完成了三连冠;那时候中国运动员几乎以一天一块的速度用15枚金牌让全世界的华人都感受到了中国分量。可以为这种分量做注解的还有几件中国体育的历史大事记: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锦标赛大满贯; 中国羽毛球队在世界锦标赛大满贯;朱建华三破世界纪录;聂卫平三拔日本擂台帅旗成为棋圣……这些东西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们的激情,他们也不可能不为此而鼓舞。 “那次的会议确实让我们都很投入,大家也很兴奋,会上确定了要搞个体育专题全国美展的一些具体方案,这对体育界来说从来没有过,而对美术界更是头一次。 我记得很清楚,特等奖的作品要求是雕塑,是写实的,而且这也是萨马兰奇提出来的,雕塑这个形式对表现奥林匹克运动有优势。”这是中央美院教授司徒兆光先生的说法。 而按照所有人的回忆,1985年5月揭幕的第一届全国体育美展是非常成功和具有轰动效应的,从全国各地共收上来3000多件作品,经过初评700件作品进了中国美术馆,中国体育界和美术界所有副主任副主席以上头衔的人物能来的都来了,评出的两件特等奖都是雕塑,一件是田金铎的“走向世界”,一件是朱成的“千钧一箭”。 中国奥委会把所有的获奖作品都拍成照片送到国际奥委会总部,萨马兰奇的回复是:感谢中国奥委会,我将专程到北京看这些作品!1985年10月,萨马兰奇专程来到中国感受了他向往已久的东方文化。 记者在洛桑找到了那位“竞走姑娘” “萨马兰奇对那件女竞走运动员的雕塑很欣赏,评价很高。那件雕塑作品一直放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外面你们看到的很重要的位置上,在日内瓦湖这一面的办公室从每间屋子里都看得到,在总部里上下楼梯的人和路过奥委会花园的人总能见到她,这件来自中国的作品的意义我想是不用多说的。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今年国际奥委会特地颁发了一个体育与文化的奥林匹克艺术奖,奖杯的形状就是来自于当年特等奖‘千钧一箭’那个作品的造型。”何振梁先生说。 “研讨会我也参加了,回来后对我们学院积极完成作品也做了一些工作,我自己也动手做,但是没想到是个特等奖,后来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把这件作品放到洛桑总部去,所以得奖后拿到沈阳放大制作的时候特别认真。作品原大的高度是一米左右,萨马兰奇希望放到总部的是个等人高的,所以开始国家体委那边就要求我做个1米7高的,我说不行,从专业的角度看出来后就成了‘小大人’,不好看。我坚持做2米2高的,这样放在那里视觉上也舒服。这件作品1986年做好,1987年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开的落成揭幕仪式,我和朱成都被邀请去了。” “走向世界”的作者田金铎回顾说。 今年68岁的田金铎现在已经是鲁迅美术学院的终身荣誉教授,完成那件作品的时候他是雕塑系主任,这位60年代就以参与创作了北京农业展览馆前雕塑群像等作品而出名的东北艺术家那时候还有一个头衔: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走向世界”在洛桑矗立的第二年,田金铎又获得了当年的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艺术奖。 按照田金铎的说法,那件作品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开始他做的几个作品内容表现的是游泳和自行车等,感觉不好,“都是小品,不是大作”,后来鲁光、邵世伟等人来到鲁迅美院,大家的思维在向前进、脚不离地、时代感、中国文化、瞬间表现等几个概念中翻着跟头---竞走!就这样,刚结束的世界杯竞走赛上辽宁姑娘徐永久和阎红夺取世界冠军的镜头在几个中国人脑子里定格了。 “那件作品其实是两个瞬间,是经过了艺术处理的竞走运动员的形象,既有流动感又有力度,你看那脚的姿态和拧着的骨盆,比赛时运动员可做不出来,作品的这个运动员头是阎红的,特别是发型,但是身子是徐永久的。作品出来后反映不错,用的材料是铜的,生动之外我们当然想表现内涵的一些东西,走向世界嘛,时代的、形态的、文化的等等都是一种体现。”田金铎说。 一件雕塑作品要被人们记住不容易,被历史记住更难,田金铎的“走向世界” 属于中国,属于20世纪的奥林匹克。 就在北京2008年申奥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完北京陈述报告的第三天,记者在洛桑找到了那位“竞走姑娘”。 国际奥委会总部是一座日内瓦湖畔并不高大但具现代化味道的办公楼,外墙为一水儿的落地茶色玻璃,另有9座凝固而生动的雕塑作品在楼外的路旁、灌木丛处、矮树边和草坡上发着五环圣光。 那个来自中国的竞走姑娘被单独安放在湖畔这一边的草坪上,在这块长100米宽40米错落起伏的草坪上只有这座雕像。雕像的基石上嵌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竞走者作者中国田金铎中国奥委会赠送给国际奥委会。 而在大楼内,数以百计的艺术作品把国际奥委会点缀得更加像宫殿一般,来自中国的好东西随处可寻。就在入门的地方还摆着一件来自中国的作品,只不过小了许多,它是个身体成弓只待枪声就一跃而起的男子,作品的名称是“起跑线上”。 “萨马兰奇先生亲自到北京去选择了这件作品,并且一直把她放在这个位置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事实上国际奥委会这些年从中国得到的艺术作品非常多,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这项工作,而且每次中国有那么多人来参与这项工作,这也说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生命力。还有一点你们可能也注意到了,田径是奥林匹克第一大项,中国在奥运会的田径中拿金牌最多的就是竞走,我记得都是女运动员,这和这件雕塑很巧合。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很长,文化非常非常的深厚,当然我知道中国的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已经是五个候选城市之一,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合作部主任富克鲁菲醯は壬诮邮懿煞檬?说的话。 文化深厚的中国在过去的20世纪里没有更近地感受到奥林匹克的光芒,没有举办过奥运会,在人类跨进21世纪的时候,中国也步入了新时代,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努力已经让全世界华人都关注着。 北京除了有一块五千年文化的地基,现在还有一种东西更为重要,那就是活力! 这个活力让北京申办奥运的口号无愧于新北京新奥运!这个活力表现在显示出中国GDP年增长率的那张统计表上;表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北京人开始不认识新北京城的道路上;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都要以贷款方式购买住房上……(本报记者田禾)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