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 | 滚动 | | | 要闻 | | | 图片 | | | 球迷俱乐部 | | | 体育沙龙 | | | 国内足坛 | | | 评论 | | | 国际足坛 | | | 综合 | | | 排协 | | | 篮球 | | | 风暴导航 | |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综合体育 > 排球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
|
有主力而无核心,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女排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据排坛圈内人士介绍,“高大全”是国内排坛传统的选材择将标准,久而久之也成为惟一的选材标准。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地方队,所谓的“全能型”球员均是教练重用青睐的对象,而有特点却难以“面面俱到”的球员则备受冷落。 排球是一项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集体项目,从主攻到二传各个位置球员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形成全队无坚不摧的“合力”,大腕明星不能脱离集体存在,但其个人的内在价值又是不可忽视抹杀的。而国内排坛对此的理解却是,球员最好各个位置都能打,从接发球到拦防各项技术要“样样通”,全面发展无所偏废。这种观念在实际操作中的最大弊端是,球员位置感不明确,场上角色定位模糊,碰弱队人人争先,遇到特点鲜明的世界强队则极易被打乱程序,导致攻守失衡一败涂地。行家指出,目前的中国女排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大胆塑造自己的场上核心,对有特点的球员要加大倚重的比例。像日本队的15号,1.59米的身高却能将全队的攻防组合全盘调活,日本排坛“不拘一格降人材”的用人方式值得学习。鉴于此,中国女排亟待“造星运动”,这已是一项不容回避的命题。张松 本新闻为辽沈晚报独家提供给新浪网,其他网站如需转载、改编,需与新浪网直接联系。 相关报道:四国女排赛:中国女排战胜古巴终夺冠 相关报道:胡进:中国女排进军悉尼是最低标准 相关报道:中国女排令人担忧的亮相--杨玛利 相关报道:中国女排务实冲悉尼 相关报道:明年退役--访中国女排孙月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综合体育 > 排球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