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后,中日之间的整体差距一段时间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人门普遍认为,中日男足之间的“代沟”已经形成,日本队在年龄、能力、水平等方面对中国队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不但技不如人,而且还差得很远。
一般来说,日韩两队的国奥队员基本上可以与中国国家队打个差不多平手,当然我们还是胜少负多,几乎无法取胜。如果要是日韩以国家队出阵,则中国队一点获胜的希望也没有。即使从场面上来看,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不再恐惧对手了,但是从不怕到能胜,还有很长一段路。
然而,仅仅从一线队伍的表现上分析对比,不能全面总结出中国足球落后的症症所在,如果再深入到具体的中场控制、前锋速度、门将反应等细枝末节,则更是钻牛角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足球与日韩之间的场上差距,根子完全在场外,反应的就是中国足协的水平,完全成等比数列。
从规则上来看,日本早就不准许引进外籍门将,可贵之处就在于一个“早”字。人家是未雨绸缪,立法在先,执行在后,五年甚至十年之前就有前瞻。而中国足协却在职业化第8年突然宣布废了洋门将的武功。这就像两个城市之比较,一个早早就搞好综合布线,水电气光一步到位,另一个想一出干一出,天天刨马路,那反映的不是施工队的水平,而是市政府的规划能力。高低优劣,还用再辩论分析?
回头看,日本足球的十年规划乃至五十年规划都有章可循、按部就班,职业化的进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日本足协的工作就像一辆日本汽车的名字,马自达,不用扬鞭自奋蹄。而中国足球明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相形之下,中国足协的工作只能算是个拖拉机,提起“2002”打进16强,满腔都是高唱起《东方红》的自豪感。听声音轰轰烈烈,仔细一看没跑多远。
驾着东方红拖拉机追马自达,那不叫天方夜潭,古代中国人称之为夸父逐日。这位只讲勇气而蛮干的好汉终究“道渴而死”,今后中国足协提出什么击败日本、刮骨疗治恐韩症时,应该首先想到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