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节骨眼上为米卢说话,显然是要冒着挨骂的危险的。其实就在中印比赛中场休息之前的每一分钟,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位希望中国队能够胜利的球迷都会对米卢的运兵布阵饱含疑问的。也许换上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恐怕嘴里的国骂已经开始了。是这样的,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再去掩饰自己的无奈和愤怒,因为场上的每个镜头都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米卢,重新确认一下这位世界名帅的含金量。但看过下半场中国队如风潮浪涌般的进攻后,我却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一种可能挨骂的感觉,因为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审视米卢的时候,他 在最危急的时刻又一次将中国队从地狱边缘推回来。
赛后无论是来自那一个阵营的声音都似乎阐述着一个答案,即中国队能够获胜是基于下半场果断的变阵,由平庸的442转向光芒四射的352,正是这种现在唯一的方法,使中国队度过了危急,使中国队在悬崖边上演出了一幕惊险剧。很遗憾,在这种近似伟大的变通面前,我们中许多始终将自己摆在中国足球论道者的人却并不愿正视这种变通的始作俑者,也就是米卢,或许大家会想,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如果早一点变阵,何来上半场的凭空羞辱?
表面上看这好象是对的,但实际上却不然。大家都知道足球是圆的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阵型,当然也就没有始终如一的局面。或许米卢如果从一开始就摆出这样的阵型,但并不会象中印之战下半场一样取得显著的效果,谁能否认,中印之战的变阵,没有得益于出奇不意?
从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米卢的另一面,即与霍顿绝对不同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灵活性会在某一瞬间爆发,当然,在此之前他只显露出他谨慎的一面,而这一面的爆发似乎来得有些晚,但既然已经表现出来,我们就必须看到并正视,而不能因为他的一贯小心谨慎而否认他的另一面,灵活善变。
很讨厌有些人过激地看待问题,尤其在冲击世界杯的关键时刻,一是一,二是二,即不能以偏盖全,也不能一棒子将人打死,客观地讲,米卢在中印之战中的成功一面是令人振奋的,起码在审时度势之余,他能够看到问题的所在,并能果断地提出改进措施,这一点就是当年的霍顿和戚务生等人所不具备的,仅凭这一点,我们似乎就不能再用老眼光去审视他。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显示出一名教练的水平,米卢只是显露出他的冰山一角,不妨让我们再耐心些,十强战才是真正审视米卢的时候。
上述实乃心里话,绝无为米卢开脱邀功之意,对否,不妨请观者一笑。(晓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