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京此番举办的是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但谁都从这赛事中嗅到远在7年后的奥运气息。假如没有北京申奥的成功,人们可能对这届大运会不会这么重视和投入;假如没有2008年奥运会的“预约”,外国记者大概也不会如此大量地光顾北京。
奥运的吸引,提前了7年;世界对北京的评价,也提前了7年。从北京大运看北京奥运,相信这是国际流行的视角,而中间被过滤掉的7年可能很少会被提及。
北京凭什么能击败申奥竞争对手?北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到底是什么?北京能否将2008年奥运会举办成功?这些问题对于参与国际奥委会投票的委员们已经不是谜,但对于不太了解中国和北京的外国记者和民众,这些问号对于他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何西方三大通讯社派遣了众多记者采访北京大运会的原因。
不管北京是否已经准备好,世界已经在拿着奥运的“尺子”来衡量大运会,衡量北京城。面对这提前来临的考验,北京将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变得十分重要。“大运”和“奥运”是两把不同的尺子。如果以“大运”标准来衡量北京,我们毫无疑问会创造出“历史上最出色的大运会”这个纪录;但是,如果以“奥运”标准来衡量北京,我们在组织工作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没到位。
当国际奥委会投了北京的信任票后,世界对北京注定会关注和挑剔起来,发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因为北京在主办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经验方面还是空白。当奥运设施多数还停留在图纸阶段,当环境保护和道路交通的改善还不尽如人意时,世界对北京的奥运预期和评估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会在场馆,在环保,在交通,在兴奋剂等方面,但更会集中在组织工作、语言服务、志愿者参与以及北京市民对奥运的态度等软性内容的关切上。因为,谁都知道,7年时间足够使一个城市大大改观,足可以建造世界一流的场馆和高速公路,但是,有些东西即便是过上几个7年也不易改变。譬如:国民心态、民众观念、志愿者的素质、服务人员的态度等等。也就是说,在硬件上和国际接轨易,但在“软件”方面得到世界赞扬难。悉尼奥运会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一次,除了其他因素外,澳大利亚民众和志愿者表现出的友善和微笑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让北京充满微笑和亲情,让奥林匹克理想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平和、互助的社会氛围中,这些“非竞技因素”不应是做给外国人看的姿态,而是我们从现在到未来都需要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下应该做到的。而要做到这些,关系到你、我、他和她,需要从小事和现在做起。杨明
订中国队征战世界杯十强赛短信 随时随地收新闻
订体育重大赛事短信 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