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蒙受5连败,中远也连战不胜,确切地说,自甲A第二阶段开战后,一个月内上海两支球队14战输了10场,“浦江双雄”展开了争输比赛。在夏日如血的残阳下,当初浮华无比的“德比大战”恍如一场春梦,带来的不是上海足球的中兴,而是彻底沦为二流。
人们以资源耗散来诠释上海足球的沉沦,以为搞两支甲A队得不偿失。不过上海方面决意扶植中远,本意是引进竞争机制,做大做强上海足球,而至少在春天,我们曾经看到颓废
已久的上海足坛出现了久违的繁荣,申花和中远竞相“壮阳”,在俱乐部的财力和球员的实力上并不怎么逊色目前领先的那几支强队。
所以,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这两家俱乐部的发展取向陷入了某种误区。申花的官办色彩极浓,从决定重组方案到搭建俱乐部领导班子,从聘请徐根宝到解除根宝的主教练职务,几乎每一步重大决策都是“上面”的意思,或必须得到上面的点头才可以实施。上面说让徐根宝搞,于是不顾老申花队已经坚持了多少年的“洋务运动”和技术型道路,一步退到95年。在徐根宝把球队搞得一团糟,而甲A恰好为世界杯让道两个月时,又因为上面说再给根宝一点时间而错失了换帅的最佳时机和最佳人选。
在上海足球崛起的过程中,政府行为曾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足球市长”一时成为美谈。但是在职业化搞了八九年后,还事事听命于领导,其负面效应必然超过积极意义。
中远的路子与申花相反,其十分善于利用市场的力量,应该说,以一支升班马的身份经营到现在这种规模、这个名次,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说第一阶段有虚火的话,这一个月中远这么退步也不正常,是不是为市场牌双刃剑所伤呢?打名人牌曾经为中远积聚了很大的人气,为此不惜让一些大牌球员享受外援的收入和待遇。但一支球队名将、老将过多,不仅难于管理,而且也堵死了战术升级的空间。事实上,中远队中有一定实力和经验的中生代球员不少,如李彦、陆炜、武明等,但他们一直被那些名将压着,于是当那些名将靠不住时,这支在引进内外援上花了不下5000万人民币的豪华之师也深受用人捉襟见肘之苦。周文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