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坦布尔我没有看见中国人的身影,只是当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来观看比赛时,才让我找到一点亲切感,熟悉的加油声竟使我有了天籁之音的感觉。而穿梭在繁多的外国记者之间,我也成了他们眼中的“新闻人物”。
8月2日下午中国队比赛一结束,当地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径直向我走来,要求采访我。我愣了一下,怕听错了:“采访谁?我?”那个30岁左右的记者点点头:“对,就是你。”
这才确信,跟着他们来到旁边的屋子,扛摄像机的小伙子仔细拍下了我的记者证。“嗯,体坛周报”,那记者字正腔圆地念着证件。不过他的第一个问题有点让我措手不及,“土耳其人认为中国队是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八支队伍中最让人失望的,你觉得呢?”说实话,我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贬斥中国队,也许是他们对中国期望太高了?“我也有点失望,但我知道中国队有很多年轻人,所以结果不理想是可以接受的,”我告诉他们。
失望并非一家之言,后来我在馆内和一位头上只有一圈银发的长者攀谈,他在给电视台做评论员。不问不知道,原来他竟然是土耳其队前主教练,名叫梅尔默特-巴图拉普,现任土耳其教练艾丁-奥斯就曾是他麾下弟子。巧的是,老人居然在1972年曾带队去过中国打比赛,在北京、南京和济南与中国队打了七场,“北京四场,南京两场,济南一场,”他掰着指头算给我听。看着眼前的这支中国队,老人向我耸耸肩,做了个拇指向下的动作,“太让我失望了,还不如30年前,”他说,“那时的中国队,虽然没有大个子,但速度很快,打法灵活,看看现在,一点激情都没有,没什么取胜欲望,”老人摇着头,仿佛是在数落自家子弟一般。当他回忆起悠悠往事,无限感慨:“那时我们到北京,东西很少,酒店都没几家,前两年我儿子去中国,变化真大,一切发生得太快了。”
看得出来,老人对中国队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情,爱之深,恨之切。末了,巴图拉普拉着我的手说:“希望到了印第安纳波利斯,中国队比我今天看到的要强大,祝愿你们取得好成绩。”沈知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