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张强报道) 北大山难引起社会罕见的关注,不仅在于遇难者的高级精英身份,更在于其引发的大量争议。
在此过程中,北大BBS、国内各大BBS站点都开始了对北大山难的怀念和反思,各种传统媒体均有相关的大量报道和评论。北大学生面对外界的非议和批评极为愤怒和不满,认为相当部分的人曲解了登山运动和北大精神,更多的文章是怀念、悼念遇难者。
山难之辩之第一争议是,大学生是否应该更着重于学业,而不是把一部分时间花在风险较大的登山等运动上。第二争议是,北大这次的遇难者是不是太过于注重浪漫情怀和英雄主义,而忽略了科学理性和清醒的态度。第三争议是,为了登山而丧身的北大学生是否值得。
此三种争议基本概括了目前的山难之辩,争论非常激烈,支持反对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北大山难批评最多的一种声音是,即专家已经指出现在的时间并不是登山适宜季节,并且北大登山队员缺乏海事卫星电话、高山导游等必需设置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登高度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不合时宜,有很大的风险。
这种说法也许让北大人难以接受,在北大的BBS上,随处可见对这种说法的驳斥。现在国内媒体似乎转过了一个风向,从最初的批评和质疑到现在的歌颂赞扬。但冷静思考下来,笔者以为一个前提是肯定的——大家都为这些年轻鲜活有质量的生命陨灭而感到深深地惋惜。
在这个前提之中,还有我们都非常敬佩这些年轻勇士搏击雪山的境界。相信所有的人也都具有这样的感觉。讲完这两个前提之后,如果还有冷静的思考,我们不得不说北大登山队员在这次山难中犯下的诸多错误,或者说专业精神还有欠缺。事后,有北大登山队员委屈地抱怨他们买不到那些设备请不起导游,但这是一种不合主题和逻辑的辩解。如果没有相关条件就不要去冲击这么高的山峰,也不要以以往登过类似山峰成功而没有出事做为借口,在人宝贵的生命面前,最需要的是理性和冷静——也许这样说有一些残酷,但这是事实。有很多北大人在讴歌这种自由精神,但是遇难者的家属只有悲痛,看不到一点支持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只有失去至痛的亲人,才明白拥有生命是多么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