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甲A第十八轮比赛中,7场比赛至少有3场出现“裁判”问题,据说,重庆、上海赛区也出现了对裁判不满的情况。说来也怪,球队总把失利归结为裁判从中作梗;而裁判也是的,总会留下话柄,让人说三道四,你说怎么办。刚刚过去的世界杯赛,裁判问题难道还少吗?在那样的顶级比赛中,当然要派去水平相当高的裁判执法。但是,球队、球员、教练、球迷、媒体还不是经常一片哗然吗?像科里纳那样的裁判毕竟凤毛麟角。所以,在裁判与球队、球员这个矛盾体中,各方都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少一些埋
怨。其实,每个人都清楚:不管什么比赛、不管什么项目、不管到什么时候,凡是竞技体育——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绝大多数的项目需要裁判来“左右”比赛的进程,只不过是有的项目队员之间身体接触得多一些,裁判的判罚难度相对大一些;有的项目队员之间几乎没有身体接触,裁判相对好当一点罢了。其实,除了足球比赛外,很多项目的比赛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裁判判罚上的“问题”,只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程度不够,媒体的报道篇幅相对太少,而被忽略了。由于大家对足球的“疯狂热爱”,因此,发生在足球场上或者足球场外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当成“热点”来关注。况且,足球裁判又掌握着竞技场上的“生杀大权”,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更加为各界所瞩目。
焦点比赛裁判受关注
要说甲A第十八轮比赛,还真有3场比赛应该算作焦点赛事。实德队客场与红塔队的比赛、辽宁队主场与深圳队的比赛、大河队主场与北京队的比赛。在这3场比赛中,金哨陆俊、小有名气的李玉红和新人吴志东分别成为执法者。而恰恰这3场比赛,都或多或少地在裁判判罚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争议”。如果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陆俊主裁的滇连之战,应该说,陆俊的做法比较成熟和老道,你看不出他特别的偏袒哪一方。但是,关键的当口,他的哨声还是很“及时”的。这就是经验,这就是老谋深算。当然,比赛失利的一方还会在一些细节上找到陆俊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辽宁队与深圳队的比赛中,李玉红再次成为焦点人物,从深圳当地的媒体报道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某种“答案”。据报道,主裁判李玉红与深圳队恐怕是有点渊源,因为只要是他执哨深圳队的比赛,必定红、黄牌满天飞。上赛季深圳队主场对陕西国力队,全场比赛7黄2红,郑智被罚下;本赛季深圳队的一个主场黄牌超过6张,这些都是李玉红的“杰作”。辽深之战只进行了31分钟,深圳队便从他手中领到了4张黄牌(全场比赛双方共7张黄牌),而且是3条线全部“涉黄”。郑智和李建华,更因为累计3张黄牌,无法参加下一轮对四川队的比赛。在大河队和北京队的比赛中,大河队在最后一刻被国安队连扳两球逼平。据当地媒体报道,最后时刻的失球固然有一定的自身原因,但徐云龙的进球确实有很多令人质疑的地方。赛后,根据比赛监督的记录以及电视录像显示,这个进球应属错判。赛后,有记者找到了赛场监督所做的本场比赛的记录,上面清晰地显示徐云龙的进球时间在第94分钟,而第四官员给出的补时时间仅有3分钟。主观上说,如果不是主裁判延长了补时时间,徐云龙的进球根本不会发生,而大河队到手的3分也不会变成1分。同时,这粒入球本身也有手球嫌疑,赛后电视录像也显示,当高健斌将球扑出后,徐云龙是用手停下了皮球,然后射门成功。但为何当值裁判却对这样的情况视而不见,这不得不说是川京之战的一大疑问。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带有地方色彩的报道都是百分之百的精确,不过,我们承认事实,相信真正的事实是谁也更改不了的。
裁判好当当好裁判难
随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足球裁判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随着一批年龄较大、资历较深的老裁判相继退出裁判队伍,很多人们比较陌生的名字出现在联赛赛场。毋庸讳言,这些新裁判由于级别的限制、执场经验的短缺和对足球的理解、认识上的不足,在场上执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触犯法律,不属于道德范畴或者品德方面的问题,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出现什么问题都可以理解。有位足球圈比较权威的人士对记者说,其实裁判就是“熟练工”。要当裁判很容易,就像开车,很多人都会开,但开好开坏就大不一样了。一名好的裁判能否控制住场上局面,这不仅是掌握规则好坏的问题,而是场上执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裁判理论不是很高深,不像搞导弹那么复杂。有很多球迷看比赛看多了,似乎当裁判也没问题。不过,谁也别吹,当好裁判那就相当难了。裁判掌握规则容易,但要在激烈的拼抢中、在瞬间的变化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容易。在场上的大部分时间是不容许你去想规则的,有的时候绝对是一种条件反射,在犯规出现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要作出判罚。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误判、错判。经验不足者,这样的误判、错判就会多一些。中国足球为什么这些年总是出现裁判问题,主要是在裁判的选拔和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里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机制上的问题。裁判队伍的培养目前是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就像教练队伍的培养一样,没有一个正规的培养教练员、裁判员的专门学校,只是通过一些学习班、培训班,进行强化式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培训出来的裁判,基础一般都不是很牢固,再加上没有经验,执法时不出错,那就怪了。另外,我们的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几十年如一日,就那么几个人在重复着那“古老的故事”,没有新鲜血液,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全新理论,低文化素质的人怎么能培养出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如在裁判的选拔上,张三推荐李四,称李四如何反应快、判罚准、不漏旗。但是,几场比赛下来,问题一大堆,李四被停裁。然而,推荐人张三仍然还在推荐岗位上,仍然在继续他的推荐,你说这样的人还能推荐出好的裁判吗?在职业联赛初期,中国的国际籍裁判也就不到10人。他们大部分退役后,陆俊、孙葆洁、黄俊杰、李玉红、周伟新、杨志强、吴志东等人相继挑起了重担。目前我们的国家级裁判也就80多人,这里还分为A级、B级,真正能担当重要、焦点比赛重任的人,真没有几个。在到处都希望“避嫌”的情况下,足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足球好踢踢好足球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现在的中国足坛,很多裁判都有这样的观点,吹大连队的比赛很难,不管是以前的万达队,还是现在的实德队。原因很简单,就是实德队实力很强大,水平高的球队比赛的技术含量就很高,一方面是比赛的节奏很快,攻防转换的速度也很快,要求裁判不停地来回跑动,以求得有个准确的跑位和判罚;另一方面是球员的意识、经验都很老到,因此,犯规也很隐蔽,有时被侵犯时,做的也很逼真。真真假假,真假难辨。所以说,有的时候裁判在“敬畏”高水平比赛的同时,也在判罚尺度的掌握上,对强队要求得更加严格,特别是对球星云集的球队,裁判也有逆反心理。据说,八一队和沈阳队的比赛,足协就派了一位“新手”,那场比赛波澜不惊,裁判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比赛谁都愿去做裁判。从球员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本分就是踢好球,多在自己的技术、意识、战术、体能等方面下工夫,不要过分计较裁判的哪次判罚。裁判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对每次犯规都做出精确的判罚。有些判罚尽管值得商榷,但球员也得服从判罚,否则比赛将无法进行。另外,每位裁判都不可能超凡脱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杂念。你越对裁判不满,裁判就越会记住你。哪个球队经常喊冤叫屈,经常“指责”裁判,哪个球队就会在比赛中被裁判重点“照顾”,这是人之常情,谁在裁判的位置上,谁都会这么做的。因此,球员还是要把踢好足球放在自己的首位。从裁判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如何积累大赛经验,如何准确跑位、正确判罚,少出差错,这是至关重要的。裁判也要理解球员,在激烈的拼抢中,球员难免会侵犯别人和被别人侵犯。裁判在掌握有利、无利原则的同时,还要把握球员是有意还是无意。尽管比赛中不允许球员和裁判“理论”,但是,中国的裁判是否也学学外国的裁判,裁判的权利最好不要自始至终都放在“至高无上”位置上。球员有时要和裁判“探讨”一下某个判罚,大可不必立即掏出黄牌,一下子把人“拒之门外”。有时看国外的联赛,人家的裁判在球员不满时,往往是面带微笑地和球员探讨几句,在微笑的探讨中,证明自己的判罚正确。你再看我们的裁判,不允许别人说个“不”字,说一句,黄牌掏出,再说的话,小心红牌罚下。其实这样一点也提高不了自己的威信,反而令人生厌。这也是一个裁判素质问题,高水平的裁判绝对不在乎球员意见。只要有比赛,就会有裁判的话题,而且裁判的话题一般都是焦点话题,这样的话题我们真的不想说得太多。但是,联赛的路还很漫长,谁也保证不了从此再也不涉及这个话题。也许下一轮比赛还会出现,等着瞧吧。本报记者刘文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