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之前,它是印第安纳的运动。”有关印第安纳州与篮球的渊源,一本书中这样介绍。
在篮球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之后,当印第安纳波利斯张开双臂,欢迎“篮球回家”,这里却成为美国篮球美梦终结之地。第十四届男篮世锦赛掀起的风暴,将主导世界篮坛的“梦之队”抛离巅峰;风暴中,沉睡了52年的南美巨人阿根廷队醒来,最终在一场惊心动魄
的大战中惜败于欧洲霸主南斯拉夫队;风暴中,欧洲豪强德国队、西班牙队,大洋洲勇士新西兰队,加勒比海小岛的波多黎各队缠斗不休;风暴中,中国男篮被卷得踉踉跄跄,勉强立足。
无论在RCA圆顶体育馆,或是康塞科体育馆看球,NBA的面孔无处不在。16支参赛球队中,9支拥有NBA球员,体育馆的中央吊屏,不断播放着这些球员在NBA中的精彩剪辑。NBA似乎成了世界篮球的训练营,越来越多的国际球员为这个联赛注入新的活力,又在这里成就自己的英名。但即便NBA为世界篮球的发展加添了强劲动力,当久了篮坛老大的美国人,还是低估了挑战者们追赶的脚步。缺少金钱刺激的世锦赛,成了“试金石”。NBA中的大牌球星,对代表国家参赛毫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男篮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阿根廷队的崛起,是本届世锦赛颇有意思的注脚。当我们习惯于说美国篮球在乎个人表现,欧洲篮球注重整体配合,南美洲--这块因足球而出名的大陆,却以一种新的面貌在世界篮坛形成鼎足之势。阿根廷队没有绝对高度的中锋,但是,几名身高介于2米至2米10之间的球员,以出众的身体素质与彼此间默契的配合,在内线构成集团优势,而全队间快捷迅疾的战术配合,不但打懵了对手,更让人感受到篮球的魅力。
实际上,传统意义的中锋在本届世锦赛上已不多见,队员能力的全面化,使场上的位置感越来越模糊。德国队的诺维茨基、西班牙队的加索尔、南斯拉夫队的斯托亚科维奇,这些身材高大,却又不专攻内线的球员满场飞奔,承担起全队的攻防核心重任。强力对抗、快速移动、配合流畅,这些要素是一支球队成功的基础,也使现代篮球观赏性愈来愈强。在高水平的对抗中,国际篮球的融合之势愈发明显。只有具备了以上基本要素,才谈得上发展自身的特长。如此说来,中国男篮要跟上世界的脚步,只能先转头打好自己的基础。
无论胜利或者失意,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风暴已经平息,告别这座城市的留言,就是期待下一场风暴的来临--2004雅典再见。
(本报印第安纳波利斯9月8日电/本报记者薛原)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