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申花十载绽放申城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18日11:08 东方体育日报 | ||
力波啤酒好不好喝先搁在其次,那系列广告倒是直直地灌入上海人的心里。“喜欢上海的理由”,多么美好的一句广告词。 当你走在南京西路上时,当你在外滩吹着江风领略两岸雄美之景时,当你穿越石库门、听着小商小贩的叫卖、或者仅仅是将要走进家门口时,对了,当你归心似箭地在入夜回家的飞机上俯望上海的灯火阑珊时……在你心头可能会涌起的应该就是一份彻头彻尾的“喜欢 这,应该就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魅力,每一个上海人的精神面貌。 历史总是让人感慨。申花之所以在上海球迷心目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其实是与申花厂赞助足球的历史有很大关系的。早在职业化前,也就是成立国内第一支职业足球俱乐部——上海申花职业足球俱乐部前,申花就已经是上海足球队的“娘家”了。 1992年,时任黄浦区区长的陈良宇同志面对上海足球“远嫁广东”的局面,决心要将足球队“请回上海”,于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上海足球队和当时的三灵电器总厂“攀了亲家”,时任三灵厂厂长的郁知非组建了上海申花队。 1994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良宇同志提出:“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足球队,上海要有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相称。” 从此,申花足球队就在陈良宇、龚学平、周慕尧等多位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开始树立起自己的申花精神,“申花”就是上海的城市名片,申花队的精神状态就是上海人的精神状态,申花足球的职业素质、探索品格和永远向前的追求正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和成就。有了领导同志的关心,有了广大球迷的深厚基础,在世纪交替的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申花队成了上海人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成了上海这个大都市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 职业化初始的几年,申花队“火”得不得了,几乎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引领起一大批原来不是球迷的人成为球迷,而且让“不懂球”、“不谈两句申花队”的人简直无法在这个城市好好生存下去。当时的申花队就肩负着这么大的城市责任,然而申花足球也的确没有让上海人失望:联赛始终位列三甲之列、球员素质被公认为全国最高、全国第一个在球队中成立党支部的俱乐部…… 事实上,上海人也正是在那几年“旧貌换新颜”,过去那种“精明但不聪明”、“看不起外地人”的“小男人”和“刁钻女人”形象不见了,上海人在经济腾飞的基础上形成了“海纳百川”、“头脑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城市品格——应该说足球和这个社会的同时变革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简单的巧合。 现在的申花队,学习气氛浓厚,外地和外籍球员占到绝大多数,硬件、后备人才和科学训练方法都很完备,虽然在上海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中对城市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的确深刻勾勒出申花足球的精神和上海城市的精神是何其相似。 更重要的是,申花足球俱乐部在体制探索、实体运营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功,这更从深层次反映出上海这个城市的巨大原动力和发展潜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引下,申花足球俱乐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比赛成绩暂时还不能说称霸全国或称霸亚洲,但申花俱乐部的吸引力显而易见,更多高水平的球员愿意到上海来发展,更多高规格的经济、文化合作选择上海足球,更大规模的世界体育大赛看中了上海这个“风水宝地”。这些足以说明申花这个足球品牌已经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向深层次领域发展,有望继续成为上海向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迈进的排头兵。 足球,或者说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一次竞技的胜负荣辱,她背后依托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内涵。看看奥运会对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看看世界杯对各国民众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上海显然需要继续高扬起“一流足球队”的大旗。申花精神在新时期应该有新的内涵,这既是全市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领域的需要,也是上海人、上海这个城市走向全世界和迎来再一次前所未有大发展的需要。 十年申花,还很年轻。与中远的德比携手,更让人对上海的未来充满期待。喜欢上海的理由,越来越多,滋润在心头。作者:本报记者杜旻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