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笔者出发采访前所预测的那样,被誉为“超白金一代”的中青队在本届世青赛小组赛上并没有令人振奋的突破,无论是在技战术水准还是实际战绩上。个中原因,确有大赛经验不足导致水平发挥打折扣的成分,就像《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六脉神剑”初成时还不能收发自如一般,但更重要的是,中青小将们本身的基本功就不够扎实,而且并没有挣脱出前人屡犯屡错的窠臼。
场面占优心态失衡中美之战下半时和中智之战,是中青队这一弊病的突出体现。而这些,恰恰又是近20年中国足球在国际大赛上屡错屡犯的痼疾所在。“黑色×分钟”之类的“中国足球特色”如今也遗传到中青队身上。尤其是昨天的中智之战,胜或平对中青队的前景都不错,可最终他们还是“被动选择”了输球。
比分领先后,有的想继续攻,有的却想稳一稳,而教练又没有明确的指令,或在下指令时自己心中也没有底。中美之战的1比0之所以能撑到最后,恐怕运气的成分占了一半多。而中智之战,中青队先是飘飘然,以为对手不过如此,之后越踢越慌,几乎连球都不敢接。平常心,于心理脆弱却过分自信的年轻一代来说,实在有些遥远。
三线组合稀松平常传接球技术的好坏,原本只是中国人将巴西、阿根廷、法国等技术精湛劲旅奉若神明的凭据;如今,讲究传接球的快捷、准确和把握控球权,已成为世界潮流,传接球技术也就“沦落”为一种基本功。可在中青队身上,我们几乎不费力气,就能发现他们如国家队的大哥一样叫人不敢恭维的传接球技术。进攻中类似于将球还给对手的长传,防守反击时类似于帮对手进行中场抢截的传递失误,在中智之战中比比皆是。沈祥福期望将球队带成一支像日本队那样有着流畅传接技术的亚洲劲旅,但长期以来在只重身体、不重技术的体力化足球误区中成长的中青小将,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改邪归正”。
基本功匮乏是一回事,个人能力的严重欠缺又是一回事。抛开部分小将头上的所谓“最佳”光环,中青队后卫线光看球不防人,中场人数众多却形神俱散,前锋线无论是身体、冲击力还是个人技术、意识都与射手形象相距甚远……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中青队小组三战共获得角球次数16次,可能争顶到并形成得分机会的几乎为零。令人稍觉振奋的,倒是首战上的高明和末战中的闫嵩,两名球员一个有技术、一个有身体,都在中路个人突破和传球上较有想象力,并因此为中青队带来富有激情的片段。
在中青队即将征战1/8决赛之际,笔者说此丧气话,并非“以成败论英雄”,而只是想说——千万莫凭中青队在此前一些质量不高的邀请赛上的精彩表演,就天真地以为,朝气蓬勃的接班人能创造奇迹!而笔者亦想重复四个月前对中青队的寄语:长路漫漫,且慢喝彩! 特派记者汪晖(本报门多萨专电)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重大赛事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