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我们不得不先彼此习惯:记者、网友“论战”有感 (一) 我是一名记者--一个因为当了记者而有了一点名、买了一辆车、出过几次国的记者;一个因为当了记者而吃了许多苦、挨了不少骂、得罪很多人的记者。 但总的来说我庆幸的时候多,抱怨的时候少--虽然写稿的时间多,休息的时间少。 (二) 广州同行杨铭的《本什么色》一文引发了一场与众多网友之间的“论战”。(我之所以在论战两个字上加了引号是因为我不想用“对骂”这个词。) 坦白地讲,我相信杨铭肯定是“有感而发”而并非想过要借与网友“论战”之机“扬”他自己的“名”。谁能告诉我:迄今为止有哪位记者是单纯通过与网友之间的纠葛一蹴而就而成名成家的呢? 但,我不得不承认:杨铭文中的言语很是过激--尽管反驳其观点的网友的帖子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所以,杨铭与网友之间的“论战”就好比是日前孙继海与兰科维奇的“对打”--注定谁也成不了赢家;最终的结局只是有赖于各自的“精神胜利法”。 网友管记者叫“鸡”或“妓”,记者再管网友叫“白痴”;本来,“妓女”与“白痴”之间理应相安无事。 (四) 如果你承认网友中什么人都有,那你必须同样承认记者中什么人也都有。 记者与网友最大的区别便是前者是“职业的”,后者是“业余的”。因为是“职业的”,所以记者的工作与其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因为是“业余的”,所以网友的“码字”与其生活大体分开。 因为与其生活紧密相连,所以记者在“生活”中的品行、性格、为人、处事也将自然地被嫁接于其工作当中;因为与其生活大体分开,所以网友在“生活”中的品行、性格、为人、处事也将自然地与其“网友”角色不相干。 所以,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网友与记者在“动机”这一点上相比,要更为纯粹抑或单纯。 (五) 记者与网友第二大区别在于:记者要写新闻,也要写评论;而网友大都只帖评论,不贴新闻。 新闻与评论看起来都是“码字”,但其实性质完全不同。写新闻必须依据新闻对象写,写评论只需依据写好的新闻写;写评论可能写出一百个观点,写新闻往往只能写出一个新闻事实。再者,之听说过“假新闻”,没有听说过假评论。 所以,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记者比网友更容易犯错,(明显的错)。这就是为什么网友中有人常常对记者素质,能力嗤之以鼻的一个主要因素。 (六) 关于网友们指责记者不负责任的“爆炒”。我不得不说,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还有一部分记者属于“替别人挨骂”。 新闻媒体竞争的残酷性注定了炒作的必然性(一如网络新闻的竞争已经有了炒作的萌芽),记者大都只能按照竞争下的市场规律去“扑”写可以被称之为“炒作式”的新闻。 至于网友反感的媒体上的夸张的标题以及渲染,大多数情况下,这非记者本人所为,而有赖于后方编辑的“妙笔”。 所以,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记者个体主观意愿与行为方式不能简单的与“故意炒作”划上等号。 (七) 网络中的确是高手云集,他们的智商、才能、文笔都极具水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愿意刊发网上贴的原因。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就此下结论--网友的水平一定高于记者。 姑且不谈职业、环境、条件、责任这些区别,就举一个例子:经常上网关注足球的网友大概会以十万记,而跑足球的记者也就那么几千人。 比较水平能力?一没什么实际意义;二也无法确定一个比较标准--至少不知道是该“群体比较”还是“个体比较”吧? (八) 所以,我劝网友消消气,我劝杨铭消消气。 在我们无法彼此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先彼此习惯。 尽管,这种“习惯”会让人有些压抑甚至郁闷。 但,愚以为总比彼此打一场无谓的“战争”要来得更为安宁。 是的,已经足够纷乱的社会与心境之中,我们的确很需要一份“安宁”。 (九) 最后,我要为自己1998年7月法国世界杯期间与新浪网体育沙龙专栏作家Macguan先生所打的一场“笔仗”致以我两年后的一份深深的自责与反省。 相关报道:都是记者惹的祸?--晓德相关报道:白痴宣言--明月彩云 相关报道:“白痴者”宣言--东莱居士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论-网络评论 > 新闻报道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