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夏沉闷的夜晚,中韩对决历来所拥有的激荡人心的悲壮,被双方走马灯似的换人所冲淡。更遗憾的是,我们甚至无法从技战术的角度分析与评价这场赛事,因为,尽管在昨天的比赛中,我们拥有着以牺牲体能为代价所占据的上半场一段时间的优势,拥有着申思极富想象力的吊射,但更多时间里,我们看到的中国队毫无技战术可言。我们还看到,节奏的失去、中场的迷失,是米卢利用队员受伤机会召开的“前卫队员碰头会”所无法解决的,甚至也不是迄今为止所进行的几次“飞行集训”所能解决的。
从与南斯拉夫人较量的虽败犹荣,到续写与韩国人的不胜纪录,中国足球越来越明显地将本质展现给米卢:在对手甚至不愿铲球的比赛中,即使面对世界劲旅,中国球员也能够玩玩技术、练练配合;而一旦对手真刀真枪“动了真格”的,我们便充分暴露出整体上的劣势。的确,在技术、意识、速度、体能“一个都不能少”的新足球时代,中国足球人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弄清楚这一点,想必米卢就应该明白,与中国人的世界杯之约,决不会是一场轻轻松松的“快乐游戏”。
我们必须记住昨天这场由11名球员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所完成的令人压抑的赛事。我们姑且将之视做一个起点,因为这起点很低,所以上扬空间很大,而如何“上扬”,就要看米卢的“神奇”了。
至于“恐韩”,似乎不必再提了。我们当然可以不“恐韩”,可从场上表现来看,我们没有什么赢人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