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就当前申花队与辽宁队实力比较而言,输球、平
球、赢球都在情理之中,如果申花队不是1:6而是0:1或1:
2输了,除了申花与冠军无缘外,似乎也没什么值得舆论这么大
炒特炒的。错就错在这么悬殊的比分上。为何产生如此悬殊的比
分,决不是实力悬殊的结果,而是申花队员缺少敬业精神的结果!
是缺少激情的结果!是上海队员一种脆弱、骄娇、输不起的结果!
是洋教练失控的结果!
拉扎不谙“申花风情”
说拉扎罗尼华而不实徒有虚名显然是不妥的。从他以前的经
历以及这大半年来记者的亲眼所见,老拉确实是一名有水平的教
练,但他的水平是建立在指挥敬业精神强烈的高水平的职业球队
上。中国足球虽然走职业化已有数年,但球员们还像个要管束的
孩子,需要去督促、去鞭策、去做思想工作,在这一点上,老拉
这位世界知名大腕显然就有些“不谙申花风情”。
从新闻效应上来讲,这种做法无疑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足球王国的国家队教练,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聘他执教申花,
申花自然大出风头,老拉的到来,在中国足坛确实引起了一场震
级不小的“地震”。
但从球队的发展而言,这次引进未必是一次成功的交易,其
最大的失策便是让申花队从赛季初就背上了“甲A夺冠”的包袱,
以致让申花队认不清自己的位置和份量,想到的全是要赢对方。
联赛第一阶段打完,申花一度登上了甲A积分榜首,更是助长了
申花队的这种情绪,许多队员开始向媒体放风:申花夺取三冠王
正当其时。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申花球员越发认不清自己
的真实面貌了,以致在后几轮的比赛中,心气越来越浮躁,想赢
怕输,结果屡屡错失良机,犯下低级防守错误--输球实乃情
理之中。
语言的障碍,风格的迥异,使得大腕教练在训练和管理上不
可能兼而有之,拉扎罗尼在申花就是只问训练和比赛,不问管理
的,可眼下的中国球员在物质上是达到了职业球员的标准,但其
真正的职业精神却是不敢恭维。在洋教练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下,
在训练结束到晚上10点半这么长的自由时间里,许多队员忘情
于玩乐,有例为证:就在本赛季的某场比赛的前一天的晚上,一
些队员还在频频举杯,一气消灭了30瓶啤酒--训练与管理的
脱节,怎能不为以后的失利埋下危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
什么当出现了1:6的结果后,老拉会在抚顺的赛场边,摊开双
手对着摄像机的镜头苦笑起来,他已无法驾驭局势了。
固步自封酿恶果
以“海派”自居的上海,近年来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
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有志之士的加盟。但令人遗憾的是,上海足
球界恰恰缺少这样广阔的胸襟。可以说,申花队“梦断抚顺”与
申城足坛存在的这种“小农意识”不无关系。
诚然,上海不乏足球人才,但由于行业的封闭性,大大制约
了上海足球的风格向着更积极更有利的方向发展。1:6、1:
9、1:6,几年来的三次大比分落败,绝非偶然,它恰恰反映
了申花队脆弱的风格,这是一种输不起的风格,这是一种缺乏拼
搏的风格。打破这种封闭的格局,摒弃这种排内的陋习是重塑申
花的必由之路。
流水不腐,户枢才能不蠹,只有人才的流动,才能更加有利
于激励机制的产生,申花球员出上海,外地球员进申花,几年的
职业联赛中,这种现象真是太少了,这在世界的职业球队中都是
很少见的,这不能不说是个怪圈,这种怪圈的结局是:小团体氛
围越来越浓,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越来越强,敬业精神每况愈下。
难怪有些圈内人士评价申花队那些知名球员时说:他们现在什么
都有了,身价多少万,根本不用去拼了,万一受伤了怎么办?殊
不知世界级球星,德国国家队老队长马特乌斯年近40,荣誉和
金钱比申花队员少吗?但他依然以超出常人的努力奋斗在球场上,
原因何在?就是竞争机制造就了他们那种永不休止的进取精神。
缺乏人才的多元流动,也使得申花队员的技战术风格趋于保
守,少于变化。从沪辽之战的技术统计来看,申花队的进攻大多
集中在中路,似有五六十年代巴西队的风格,缺乏变化的多方位
的攻击路线,千万不要以为是老拉战术陈旧,队内一位人士曾做
过很好的解答:不是不想变,是体能跟不上啊!
经历了又一次惨痛的失败,俱乐部也意识到队内存在的问题,
回到上海后即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封闭集训,同时提出在今后的比
赛中重用新人,短短一周的集训要想使技战术得到飞速提高是不
可能的,但通过这次集训势必会使队员的思想上有很大的触动,
对目前的申花来说这无疑是最重要的。封闭集训,整风运动,重
用新人,无不是令人称道的,但如果这一切再早一点,申花会走
到今天这一步吗?
最后还是该肯定:申花决不应该是支弱队,与眼下任何一支
甲A劲旅交锋时打赢、打平,打输都有可能,要想打出好成绩就
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采取相应的策略,理顺自己的心态,不要
把目标定得太高,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打出风格打出气势,虽
败亦犹荣也。
远离冠军的申花,现在正是放开名利潜心改造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