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 体育沙龙 | 国内足坛 | 评论 | 国际足坛 | 综合体育 | 视频直播 |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 | 甲A竞猜 | 奥运足球预选赛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论 > 体育参考 > 新闻报道
 


丁力达:国奥长征路上“忆苦思甜”

http://sports.sina.com.cn 1999年9月30日 13:37 体育参考

  10月3日的汉城,注定成为全中国球迷的焦点。在霍顿剑指悉尼的同时,人们还是很愿意拿本届国奥队与前几 届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中国国字号球队作一番比较。

  历史总是有益而凝重的,它在给人以现实的思考的同时,也会让人在时空的长河中陷入一种有时近乎是难以自拔 的自闭之中。对于中国足球而言,这种情结也许更为严重一些。

  人们在回忆中国足球在冲击世界杯和奥运会的时候,心中的感受大多是苦涩而无可奈何的,唯一的一次值得高兴 起来的事情发生在十一年前,那是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历史上第一次(现在看起来也是唯一的一次)杀进 了决赛圈,尽管后来当时的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批评在小组赛三场比赛中一球未进的中国队是参加奥运会足球赛所有二十四 支球队中“最没有进取心的球队”,但是这丝毫也无法抹杀那一届国奥队在中国足球史上无法取代的功劳。  所以,现在我 们在盼望霍顿的这届国奥队能如愿以偿进军悉尼奥运会的时候,都免不了要在下意识里拿这支国奥队与当年杀入汉城奥运会决 赛圈的由高丰文率领的那支国家队以及后来另外两届由徐根宝和戚务生执教的国奥队比一比。

  1987—1988

  高家军:有实力,够运气

  1987年,高丰文率领的国家队在中国足坛人气还算可以。由于那时的中国足球还没有实行职业化,国内足球 联赛的气氛不是很火爆,所以国家队每次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全国范围的轰动。

  不过那个时候由于国际足联还没有实施对各国球员参加奥运会的年龄限制,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国奥 队”这种称谓,国家队就是国奥队。

  高丰文执教期间,在国家队内推行了以身体和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方式,这在当时曾引起比较广泛的争议,但后 来的事实证明,在当时亚洲各国球队实力相差不是很大的背景下,在中国队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队因东道主身份而自动进入奥 运会决赛圈而无需参加预选赛的前提下,高丰文强调队员的体能是有他的良苦用心的。

  当时的媒体总爱称呼那届中国队为“高家军”,到了后来参加奥运会外围赛时,这一称呼也被广为流传。当时国 家队在锋线上拥有马林、柳海光等在亚洲很知名的球员,在后卫线上也有朱波、段举、贾秀全等实力派球员,应该说全队的整 体实力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特别是全队的冲击能力、体能状况和精神状态,在亚洲都是最有特点的球队。

  高丰文在位期间一成不变的四四二阵型,当时也曾引起纷纷议论,但是高家军的秘密武器在于他的边后卫助攻, 特别是右后卫朱波的边路助攻,在当时的亚洲足坛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招鲜”货色,亚洲的各路对手谁都知道中国队有这么一 招,但你就是防不胜防。

  由于1988年的奥运会决赛在汉城举行,韩国足球队作为东道主可以不参加预选赛而直接进入决赛,所以恐韩 恐得不得了的中国队总算松了一口气。在后来的进军汉城奥运会的真正的生死之战中,实际上只是中国队与日本队这两支强队 之争。不过平心而论,当时的日本队在亚洲大概只能属于二流球队,中国队在与它的交锋中取胜,基本上是小菜一碟。

  不过中国队在冲向汉城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在1987年10月4日的中日首回合交锋中,日 本队在广州利用一个任意球战术由前锋原博实头球破门,以1比0战胜了中国队。主场意外败北,把中国队逼到了悬崖边上。 但是在10月26日的第二回合较量中,中国队在东京后来居上,靠柳海光和唐尧东的两粒进球击退日本队,进军汉城奥运会 决赛圈。

  现在反思高丰文那届国奥队能代表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打进奥运会,除去自身的努力原因之外,没有碰上韩国队 、运气比较好也是不容否认的一大因素。

  1991—1992

  徐家军:横下一条心 结果没出线

  现在霍顿这届国奥队中的许多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1992年徐根宝那届国奥队是最近 四届国奥队中整体实力最强的一支,它在三条线上都有身体条件很突出的球员。一些队员甚至有些“红眼”地说,要是我们这 届国奥队有他们那样的身体条件该多好呀。

  1992届国奥队的主要出线对手是韩国队。靠昆明竞选而出任中国队主教练的徐根宝在大赛之前喊出了一句后 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这话如果作为一种表明殊死一搏的决心,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在后来的 实战中,却表明这句话的提出多少带有盲目自信的成份。

  当时的国奥队拥有郝海东、范志毅等即使是在现在都能在中国足坛叫得响的大牌球星。徐根宝心中有数,在赛前 曾经算过一笔账,对中国队要想出线所需要的分数作了一个估计。但后来的情况证明,徐根宝的这笔账算错了,中国队达到了 他所预想的分数,但最后还是无法进军奥运会决赛圈。

  应该承认,徐根宝在当时的中国足坛治军还是有口皆碑的,但是过于严格的管理在无形之中也给球队带来了负作 用。后来在队内发生的某大牌球员偷队友的钱以及在关键的中韩之战中球员心态失常等事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管理不妥 当给球员心理上带来的不同症状的“病态”。

  徐根宝当年的思路没有错,他认为在亚洲足坛,只要你的身体行,只要你能抢得过对手,你就能赢球,所以他在 那时就在国奥队内大力提倡后来曾经风靡中国足坛的“抢逼围战术”。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即你再有身体、再能拼抢,但是你 在关键时刻心态不行,最后还是得输球。关键一仗打韩国队,中国队面临着求之不得的只要打平就能出线的大好形势,但结果 却是开场仅九分钟就已经被对手连下三城,弄得在国内看电视直播的球迷们只看了九分钟比赛就可以去喝闷酒了。  徐根宝 的失败输在“简单”两个字上,他错把拚抢当作了战术而低估了韩国队的实力,以致于在后来让自己陷于很不利的境地,他由 竞选而获得的中国队主教练位置也因为这次失利而被德国人施拉普纳所取代。

  1995—1996

  戚家军:心理太脆弱

  到了1996冲击亚特兰大奥运会这届国奥队时,主教练已经换成了戚务生。人们在一开始对戚务生其实是抱着 很大的希望的,因为他在出任国奥队主教练之前,在国内足坛先干出了名堂——他作为一名“扶贫教练”曾在广州太阳神和大 连队都取得过让球队脱胎换骨的变化。所以当听说戚务生要出任国奥队主帅时,国内一些圈内人士都认为“这回中国队出线有 戏了”。

  但是也许是在国字号干活和在地方队执教心态不一样,戚务生到了国奥队之后,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换了一个人, 平时在地方队经常能迸发出来的激情不见了,一些在用人和战术上的大胆尝试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保守的战术和越来 越脆弱的心理素质。作为国字号主教练,戚务生的这一心态变化贯穿了他从执教国奥队到后来执教国家队的始终。

  上届国奥队在最后冲击奥运会决赛的关键战役——吉隆坡决战中的表现,完完全全能体现出主教练戚务生的个人 性格缺陷。那个时期,在国奥队内时刻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压抑的气氛。全队训练时,教练在场上的大声喝斥声要远远多于对球 员的鼓励声。在这种心态笼罩下,球员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所谓的“责任感”,都认为全国人民都在盯着自己的表现,如果出不 了线,那就无异于是在对全国人民犯罪。这么大的心理包袱压在这群年仅二十二、三岁的孩子身上,是不是有点太残酷了?

  在对韩国队的生死之战中,这种心态表现得最为明显。主力后卫张恩华在赛前与裁判员握手时,跟那个黑人裁判 连着握了两次手。赛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我们以前老吃裁判的亏,这回我跟他多握几回手,想让他对中国队的印 象好一点。但实际上呢,那名老黑别看人长得黑,心比脸还黑,动不动就在背后给中国队下刀子。张恩华的“努力”变成了泡 影,但是在他活动这个心眼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背负着太强烈的责任感,到最后只能让自己的精神日趋崩溃,让自己的手脚越来越紧张。戚家军打韩国国奥队时 ,全队紧张得要死,又想进攻,又怕后卫出事,又想赢,又怕输,最后不输又能如何?

  1999—2000

  霍顿:让队员笑着去比赛吧

  足球是一项运动,踢足球的人是因为喜欢踢球才参与这项运动,而不是喜欢“出线”才参与。看看前几届国奥队 之所以没能出线,很关键的一个教训在于,国家队的氛围太让他们压抑了,以致于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在踢球,而脑子里头只是 想着“出线”这两个字。

  霍顿率领的这届国奥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在九强赛中又要和老对手相遇,而他们在今年已经两次败在韩 国国奥队脚下,他们不可能没有心理压力,但是怎么把压力减到最小程度,这要看霍顿的本事。

  有什么呀,不就是几场足球比赛吗,别弄得那么神经。让队员笑着去比赛吧,管它是输是赢,反正他们还年轻, 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热点专栏 --> 奥运预选赛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论 > 体育参考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