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球市冷场折射出危机 中国足球改革刻不容缓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08:42 解放日报 | |||||||||
秋天,收获的季节,奥运健儿为祖国捧回了32枚金牌。 秋天,萧索的季节,重新开战的中超,还没体会久别重逢的甜蜜,就已遭遇无人喝彩的苦涩。 五场比赛,观众总人数堪堪不过65000人,球市遭遇冰点,整个中国足球,正在陷入
反差:亚军引出尴尬 中超第九轮观众统计人数一出,中国足协联赛部统计人员还庆幸:“平均人数达到了1.3万人,我还以为不会超过1万呢!”可他是否想到,中国国家队刚刚捧得了亚洲杯亚军,这对球市应该是个不小的刺激,为什么去现场看球的球迷却不升反降? 辽宁中誉和北京现代在场上杀得难分难解,可只有区区7000名球迷在看台上呐喊助威;四川冠城死磕上海国际,8000名球迷让昔日的“黄金球市”招牌荡然无存;重庆力帆与沈阳金德比赛的入场观众达到了2万人,可主办方赛后透露:为了确保上座率,主办方发放了大量赠票…… 毫无疑问,即便是把亚洲杯亚军比作一针兴奋剂,但对于某种程度上已陷入浑浑噩噩的中国足球而言,这针药剂已产生不了任何作用。 折射:信心开始崩溃 问十个球迷:“你为什么不关心足球了?”九个球迷会反问:“给我个关心足球的理由?”你,回答得上来吗? 假球、赌球、黑哨、足球派系斗争,现在有很多球迷甚至吃不准比赛的结果到底是否可信,是否值得为之欢呼或悲伤。与奥运会中国健儿的披金戴银相比,男足的一次亚洲杯亚军根本不能掩盖他们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事实。可以说,越来越多的球迷疏远中国足球,是因为他们对中国足球的信心正在一点点地丧失。 更糟糕的是,更多的职业俱乐部也开始动摇和彷徨:辽足的工资问题至今还未解决,健力宝又加入了“欠薪俱乐部”的阵营;上海国际始终在“转手”的传闻中苦苦挣扎,沈阳金德干脆让一群“愣头青”来打联赛……肯“烧钱”的老总越来越少,谋划抽身而退的俱乐部却越来越多,说到底,这也是一种信心的缺乏。这种从球迷到俱乐部信心的丧失一旦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那就将是一次崩溃,将引起整个中国足球的震动。 警钟:改革刻不容缓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足球联赛已走到了悬崖边,如果再按照以往的模式固执地发展下去,这个刚刚戴上“超级”头衔的新生联赛,很可能将在无人喝彩的环境下,以自由落体的速度直线下坠,掉入深渊。 要把球迷拉回球场,一场从上至下的改革在所难免。比如关于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人事调动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足协不需要一位会引用莎士比亚名言的演讲家,而是需要一位实干家来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比如,关于球员年薪不能超过100万的决议已经出台,但球迷要看到的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要有实际约束力。 球迷对中国足球不可能没有感情,但要吸引他们回到球场,需要的是一个高水平的健康联赛。“中国足球要改革”的口号已喊了几年了,这一次,惨淡的球市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本报记者张玮 |